新浪财经

多重因素仍对国内粮价上涨“施压”

2011年05月13日 00:52 来源:经济参考报

  《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期通过走访我国各大粮食市场和粮食主产区生产部门了解到,尽管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一路飙升,但其对国内粮市的传导效应有限。此外,今年2月底以来,我国北方粮区旱情明显缓解,夏粮丰收在即,我国粮食产销总体形势乐观。但是,由于成本等多重因素影响,国内粮价仍将稳中有升。分析认为,当前我国粮食安全还面临三大隐忧,一是粮价上涨预期推升投机风险;二是地方政府“抓粮”动力依旧不足;三是粮食调控各主体权责定位亟待理顺。

  □记者 刘健 娄辰 林艳兴 重庆济南南昌报道

  国内粮食供求形势究竟如何?通过走访全国各大粮食批发市场以及全国重要粮食产区的生产部门,《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近期国际高粮价对国内粮市的传导效应有限。此外,由于我国粮食库存整体充裕,整体粮食市场恐慌情绪已明显趋缓。但由于柴油、农资、人工成本增加及流动性充裕等因素影响,粮价上涨压力仍然存在。

  国际粮价飙升的传导效应有限

  国际粮价飙升、游资炒作成为引发人们对国内粮食市场安全担忧的一大因素,这在期货市场有明显反应。而在现货市场,由于国内粮食市场与国际粮食市场关联度不高,国际市场对国内市场有一定传导作用,但是整体影响不大。

  郑州粮食批发市场首席分析师刘正敏认为,国内2010年进口小麦121.87万吨,而2010年国内小麦产量为2283亿斤;大米累计进口36.6万吨,累计出口59.6万吨,大米属于净出口状态,而2010年稻谷产量为3886亿斤;2010年玉米进口量为157 .21万吨(31.4亿斤),而2010年玉米产量为3315亿斤。通过这几个数据可以看出,这几种主粮的进口量相对很小,国际粮价对国内市场的影响比较有限。

  中华粮网信息部副部长焦善伟认为,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七连增”,库存消费比达40%以上,远远超出了国际公认的17%至18%的安全线水平,所以国内粮食市场供求总体稳定。

  不过,在三大粮食品种中,玉米存在供需紧张。中储粮的相关数据表明,玉米供需关系偏紧,出现了玉米库存严重不足,市场需求旺盛。中储粮河南分公司经理李长轩说,不到一年时间几乎用掉了此前的储备。最近国家又下达了1200万吨的玉米补库任务,但是到2月底,只收购了100万吨左右。

  夏粮丰收在即

  2月25日以来,我国北方地区出现大范围、长时间明显降水过程。农业部迅速组织专家会商认为,这次大范围明显降水过程,使全国大部分冬麦区旱情明显缓解,进一步增强了小麦再夺丰收的信心,这缓解了市场恐慌情绪。

  《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来到小麦重要产区河南、山东访专家、走农户、看麦田,专家们普遍认为,由于抗旱能力提高、良种良法配套推广、农业科技大范围应用以及这次有效降水,如果后期没有严重灾情,今年小麦仍有希望丰收。

  河南、山东两个主产省的小麦播种面积均稳中有升,河南省增加50万亩,山东省增加46.5万亩。另外,据两省农业部门统计,河南省小麦一、二类苗占比约为86.7%,山东省小麦一、二类苗占比约为85%左右。

  此外,在水稻主产区,农民种植意向稳中有升。相关统计表明,今年黑龙江省粮食意向种植面积为20446万亩,较上年增加131万亩,其中水稻种植面积为4851万亩,同比增加389万亩;江苏力争粳稻种植面积比上年扩大150万亩;江西预计全省农作物播种面积达5462.7万亩,同比略增。

  粮价仍存上涨压力

  尽管我国粮食库存比较充裕,夏粮生产形势向好,但是粮食价格上涨压力犹存。

  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对小麦、玉米、稻米价格后市进行了预测分析表明,粮食价格将进一步稳中有升。综合专家们的分析,主要是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是人工、化肥、农药、种子、机械耕作等综合种植成本刚性推高粮价。今年2月,国家将重要农资柴油价格每吨提高350元,进一步引发市场对种粮成本上升的忧虑。

  第二是国家托市收购价格连续抬升,客观上促使了粮价上涨。2006年以来,小麦托市价格一路上扬。今年2月9日,国务院决定再次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提高后的价格分别为三等早籼稻、中晚籼、粳稻分别为1.02元/斤、1.07元/斤、1.28元/斤,分别比上年提高0 .09元、0 .1元和0 .23元,其中,粳稻价格调整幅度将近22%。

  第三,由于价格上扬,一些种粮大户看涨惜售,部分企业抢粮,客观上减少了市场供应量,客观上推动了价格上涨预期。在山东聊城市茌平县前赵村,种粮大户赵以军告诉记者,目前家里还存有6000多斤小麦,“往年这个时候就卖差不多了,今年价格可能还会涨,所以想再等等。”

  此外,国际粮价上扬,对国内虽然影响不大,但仍有一定传导作用,给游资炒作留下了空间。

  粮食安全面临三大隐忧

  □记者 杨玉华 王春雨 合肥 哈尔滨报道

  尽管从目前看,我国粮食生产有望丰收,市场总体稳定,但今年粮食保供稳价仍然面临较大压力,突出表现在随着粮食金融属性增强,市场投机炒作增多;地方政府“抓粮”动力依旧不足,部分品种供需缺口加大;此外,调控执行主体利益多元,责权落实仍需明晰也成为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潜在隐忧,亟待引起关注和重视。

  粮价上涨预期推升投机风险

  近年来,随着粮食价格的逐步走高和资本市场流动性过剩,粮食金融属性越来越强,甚至被人称之为“白金”,投机炒作也应运而生。今年春节前后小麦期货如“过山车”般的急涨急跌便是典型。

  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的统计显示,春节后首个交易日,小麦期货单日冲破3000元大关。在两个交易日后,又冲至最高3110元,当日成交量接近百万手,几乎是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的三倍。紧接着,随着小麦主产区大面积普降强喜雨,旱情警报解除。小麦市场上的旱情炒作题材立即淡化、获利资金纷纷撤离,小麦期货随后持续下跌,一度跌至月内低点2821元。

  郑州粮食批发市场首席分析师刘正敏认为,资本对粮食的投机行为十分明显。

  合肥国家粮食批发交易市场副总经理葛亮指出,前不久,美国小麦期货也在中国干旱题材炒作下,创下30个月来的新高。这说明我国小麦期货已经有明显跟着外盘走的苗头,存在投机资本涌入了农产品期货市场推高价格的迹象。“(这)已经开始撼动过去我们认为牢不可破的主要粮食产品市场了。”葛亮警告说。

  记者调查还发现,在粮价上涨预期的推动下,粮食现货市场的投机行为也有所增多。在一位从事小麦加工的企业负责人的企业里,记者看到他去年收购“囤积”至今的粮食。他给记者算了笔账,以他库存的约3000万斤算,去年他收的价格是0.94元每斤,占用流动资金不到2800余万元。而现在,这些粮食已经涨到了1.08元每斤。不到一年时间,净赚420万元。

  地方“抓粮”动力依旧不足

  记者在多个粮食主产区走访了解到,地方政府“抓粮”动力依旧不足,并且存在部分粮食品种供需缺口加大的现象。

  黑龙江省五常市委书记裴君说产粮大县在农业生产上投入很大,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地方经济结构普遍不合理,可以说产粮大县市往往都是财政穷县市,G D P排名都靠后。“生产粮食对地方财政基本没有贡献,我要面临的是2.4万财政供养人口,每年没有七八亿元根本运转不了。”裴君说“前两年我们被国家评为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县,给了不到5000万元的奖励性资金,实在杯水车薪。”

  一些粮食产区的基层干部表示,粮食生产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率太低,甚至出现粮食产量越高、财政负担越重的矛盾。在现有的考核激励条件下,有的地方官员不得不从地方经济发展角度考虑加快发展工业化。

  尽管我国目前主要粮食品种库存充裕,但仍需警惕个别品种供求缺口扩大与国际粮价炒作传导的影响。葛亮表示,据估计,今年我国粳稻产需缺口较大;随着玉米深加工产能扩大,玉米供给缺口逐步显现,2010年我国玉米品种已经出现近五年来首次净进口;大豆产需缺口也很大,仍需大量依赖进口。

  粮食调控各主体权责定位亟待理顺

  目前涉及国家粮食调控执行主体既有各级政府,又有中储粮、中粮、华粮等国家指定的大型粮食企业。采访中一些基层粮食行政部门反映,地方粮食行政主管部门与中储粮等企业在粮食调控中的权责亟待理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说“从去年到今年粮食调控执行看,确实值得反思。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市场被自己搞乱了。当前多方利益博弈已经影响到了调控层面,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以目前玉米品种的调控为例,由于前期国家禁止中储粮入市收购,加之原有库存不断投放市场,东北玉米主产区出现严重空库状况。在发现问题后,国家于今年一月下旬出台文件要求中储粮迅速入市收购,补充库存,但从目前调控执行情况看,补库效果并不理想。

  而这背后则突出暴露出调控执行中存在的中央、地方、企业等不同执行主体的不同利益诉求。比如,对地方而言,停止玉米深加工直接影响地方的税收和财政收入,影响了地方经济发展。对玉米深加工企业来说,酒精、淀粉的高额加工利润促使他们难以遏制继续加工生产的冲动,这些将直接影响到调控政策的贯彻执行。而国家调控目标缺乏明确的监管问责机制,也使得目前调控落实乏力。

  建言献策:

  理顺调控 抑制炒作

  □记者 杨玉华 王春雨 合肥 哈尔滨报道

  针对当前我国粮食生产、流通和调控中出现的隐忧,有关专家和基层农业干部认为,应从加强粮食信息权威发布、抑制市场炒作行为,理顺现有调控体系、畅通粮食产销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形成农业补贴“拳头”效应等方面采取措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尽快建立权威信息发布平台

  安徽省粮食局调控处处长许维彬等人建议,鉴于粮食等大宗农产品具有特殊性,应加快我国农产品特别是主要粮食产品的生产价格信息发布体系。可明确由权威部门、权威的粮食交易市场作为大宗农产品产量、供求、价格等信息的权威发布平台,定期向社会公开相关信息,增加市场透明度。一旦出现异常波动,加大信息发布密度和权威解读,避免不负责任的媒体或研究机构因为没有权威信息来源而做出的猜测解读,误导市场。

  理顺调控体制,完善产销合作机制

  基层干部及专家建议,对粮食调控应尽快厘清各执行主体的权责,明晰分工。

  加强调控载体建设,完善调控应急机制是当务之急。浙江省粮食局副局长朝鹤忠认为,当前粮食购销、加工网点是调控粮食市场的重要载体,应重点掌握或指定一部分粮食加工、购销企业,服从成品粮油供应的宏现调控需要。

  安徽省粮食局副局长刘惠提出,主产区粮食生产投入大、收益少,经济发达的粮食主销区可以支持主产区的粮食生产和流通,对主产区提供利益补偿,承担应尽的粮食安全责任。建议中央设立“粮食产业扶持资金”,主要是在主销区征收,根据粮食主产省每年销往省外粮食数量,通过转移支付支持主产区,用于发展粮食生产和流通。

  创新经营机制,强化稳产增产能力

  安徽省淮北市市委书记毕美家说,持续稳粮增粮离不开适应当前新形势下农村的土地经营、农业补贴、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变化,创新经营机制,挖掘增产潜力。他认为,要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走集约化经营道路,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一家一户的分散种植模式给集约化经营带来很多阻力。应该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把土地使用权长期化,在坚持 自 愿 、 依 法 、 有 偿 的 原 则 下 , 允 许 土 地 使 用权 自 由 流 转 。 对 于 从 土 地 中 解 放 出 来 的 农 村 劳动力,政府可以通过补贴、社保等措施为他们套一个“救生圈”,让种粮农民有高收益,进城农民无后顾之忧。

  不少基层干部还建议,应尽快落实一号文件,加大在农业基础设施、尤其是水利设施建设上的投入。

  粮食安全坚持“以我为主”

  □刘健 娄辰

  作为重要战略性物资的粮食,怎么重视都不过分,时时刻刻都要确立以我为主的粮食安全观。

  确立“以我为主”的战略观,首要的是客观分析形势,解决难题,而不能自乱阵脚。今年初在“七连增”的背景下,一些机构鼓吹“粮食威胁”论,便不符合客观规律。我们最近的调研表明,尽管遭遇“南冻北旱”等不利因素,但我国的粮食安全总体形势仍比较平稳,总体不会出现大的粮食市场缺口。

  然而,粮食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不同的历史时期,会出现不同的问题,不能因为以前的成就而一劳永逸。比如,今年玉米供应就出现偏紧的状态,其原因在于去年下半年以来,受玉米淀粉、饲料价格高涨的高额利润驱使,不少玉米深加工企业不断抬高收购价格抢购玉米。国家为平抑玉米市场价格,不断抛售储备玉米。由于深加工企业出价大大高于国家规定的收储价格,大量玉米不断流向深加工企业,使得国家储备在补库时一度“无粮可收”,国家调控面临无粮可用的危险境地。这会直接导致玉米及下游产品价格出现较大波动,并可能引发小麦等替代品价格和市场的连锁反应。

  这就是一个新矛盾,即企业超额利润、地方财政效益与国内粮食安全之间的一场博弈。各路资本竞逐粮食市场,粮食被赋予了投机属性;国家大粮商进入国内市场,威胁民族粮食加工企业的生存。这种种问题,都对新时期的粮食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针对此,如何建立灵敏的市场调控体系就显得至关重要。

  而最为根本的是培育我国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应当看到,当前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欠账还有很多,应尽快把今年的“一号文件”精神落到实处,加大在农业基础设施、尤其是水利设施建设上的投入,夯实粮食稳产增产的基础。

  在外资进入国内粮食市场问题上,应当加快培育民族“航母型”企业,增强国家粮食调控能力,鼓励和保护一些国有或国有控股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保持清醒,冷静应对,以我为主,才能保证粮食安全,保证不受制于人。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