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总部经济上演京沪双城记:要市场还是要政府关系

2011年05月17日 03:02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陈莉莉 发自北京

  一直以来都在自己的家乡芝加哥生活和工作的齐韶,最近将工作地点搬到了北京。“未来两年将在中国工作和生活。”这位埃森哲首席科学家说。

  4月,中国欧盟商会联合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发布了 《2011欧盟企业亚太地区总部调查》,其中,上海市成为欧盟跨国公司“亚太区总部”首选之地,香港、新加坡市紧随其后,北京市位居第四。

  对于北京和上海来说,跨国公司总部的数量更像是城市手中的魔盒,哪个城市拥有更多的跨国公司,也就意味着那个城市拥有更多的经济话语权和城市影响力。

  各城市竞相争夺“总部”

  2011年开春,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一周内走访了在上海的8家外资企业总部;4月27日,外商投资企业协会会议上,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主任沙海林介绍说,“截至2011年3月底,外商累计在上海设立投资性公司223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326家,外资研发中心323家。”据了解,323家的外资总部经济机构数量在内地省市中居首位。

  跨国公司的运作方式是通过地区总部,向它在中国甚至亚太区的工厂、办事处、子公司发号施令,进行资金、生产、贸易、人才和信息的集中运作,所以有人将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称为“区域头脑”。

  商务部相关人员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的审批程序最直接来源于地方,只有部分类型的企业或投资额度达到一定数量,才需要报经商务部审批。

  一直以来,北京与上海是人们眼中竞争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对手”。北京到底有多少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这个问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北京市商务委员会相关部门给的最新数据是,“2010年一季度新增了8家,没有总数”。

  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赵弘告诉记者,2010年内地总部经济发展能力前10名的排名情况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京、天津、成都、武汉、青岛。

  拜耳们的新举动

  此前,研发、生产机器人已有30多年历史的ABB集团已将五大业务部门之一的机器人业务总部落户上海,同时,ABB机器人柔性精加工亚太区技术中心落户上海。

  2010年,24家跨国公司宣布计划将地区总部转移到上海,其中包括迪士尼公司、卡夫食品和诺华制药等。

  2010年年底,拜耳宣布“上海将成为拜耳材料科技全球聚碳酸酯业务部的新总部”。由拜耳材料科技执行委员会成员兼聚碳酸酯业务全球市场负责人席尔肯领导的管理团队将从勒沃库森移师上海。搬迁工作定于2011年开始。相关人员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具体搬迁细节进展将于6月正式公布。”

  与此同时,拜耳集团董事会主席马尔金·戴克斯也宣布,拜耳计划到2016年大幅扩大高级别材料在华的产能,在拜耳上海一体化基地投资约10亿欧元。这意味着拜耳将更为深入地聚焦亚太地区,预计在该地区的行业客户将实现持续增长,此外公司还计划显著加强在该地区的研发活动。

  扩大在华产能是拜耳加强在新兴经济体现有业务的重要一步。马尔金·戴克斯说,“希望到2015年将集团在大中华区的销售额增至50亿欧元左右,预计拜耳材料科技将至少占到其中一半的份额。”

  这样的业绩期盼来源于2009财年,拜耳集团在大中华区的销售额创下了21亿欧元的纪录,其中12亿欧元来自拜耳材料科技。销售额方面,中国已是拜耳材料科技在全球范围内的第二大市场。作为到2012年长期项目的一部分,拜耳材料科技在上海投资将达21亿欧元。

  “通过贴近客户,拜耳材料科技考虑到了亚太地区对于全球聚碳酸酯市场的重要性。总部移师上海,主要是为了更加贴近亚洲地区蓬勃发展的市场。”相关人员表示。

  2009年年底,航运巨头马士基旗下集装箱码头公司决定在上海设立亚太区总部,“希望借助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机会,发展更多的中国客户,同时精简公司运营流程并降低成本。”

  飞利浦公司也于近日宣布,飞利浦优质生活事业部家居护理业务的总部将于2011年开始迁至上海。

  北京上海各有所长

  实际上,国内最早认识到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重要性并出台措施吸引它们的城市是北京。“北京在这方面干得很出色。”赵弘说。

  1999年1月29日,北京市政府出台了《关于鼓励跨国公司在京设立地区总部若干规定的通知》,之后《跨国公司在京设立地区总部的认定办法》(核准类)紧跟出台。

  2002年7月20日,上海市政府出台了《上海市鼓励外国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的暂行规定》,同时发布了实施细则,随后两地关于《规定》又作了很多调整,并推出很多优惠政策。

  常年辗转于多座城市调研总部经济的赵弘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很多跨国公司甚至兼顾北京、上海两地优势,在两个城市都设立具有总部性质的机构,如摩托罗拉和微软,总部在北京,上海也有亚太中心。

  商务部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负责人何曼青认为,北京和上海各有优势,北京的优势在于是中国的首都,上海则是制造业腹地,长三角地区制造能力强,产业链完整,企业群密集,有利于形成“总部-制造基地”的合作模式。同时,上海又是国际金融中心,具有港口优势,“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它的流动性”。

  另一位持续观察跨国公司在中国发展的商务部研究员告诉记者,“很简单。要市场,去上海;要政府关系,来北京。”

  赵弘认为,中心城市涌起总部经济发展的热潮才是最核心的内容。很多城市都把总部经济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战略。一些城市先后出台了鼓励总部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地区都发布了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政策措施。

  选择亚太总部的原则

  1998年,现任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公司全球合伙人和大中华区副总裁的雷启迪第一次到北京,北京给他的第一印象是 “政府和央企占主导地位”,而现在,他觉得“北京正在平衡发展”。

  4月,中国欧盟商会联合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发布了《2011欧盟企业亚太地区总部调查》。参与调研的跨国公司工作人员中,41%来自上海,31%来自北京,他们经过两个月的调研,最终形成了报告。在调研的15座城市中,上海、香港、新加坡是最具吸引力的前三名,其他12座城市依次为北京、广州、深圳、东京、吉隆坡、曼谷、首尔、台北、新德里、雅加达、河内、马尼拉。

  《2011欧盟企业亚太地区总部调查》了解到,跨国公司选择亚太区总部具有潜在意义的五大因素:政治、法律、经济/运营、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而五大范围内的前十大标准是:与客户/市场的近距离、有利的法律和监管环境、稳定且有利的政治环境、有利的商业环境、有利的税收环境、人力资本的获取、较低的运营成本、透明且宽松的市场准入制度、与生产设施的近距离、分销渠道的建立。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