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5月19日 08:24 来源:经济日报
我国石油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始于1998年,当时亚洲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低迷,国际市场石油价格正处于比较低的历史价位,石油价格改革并未引起社会关注。2003年,随着世界经济复苏和强劲增长,石油价格出现了持续高涨的态势,而恰恰是在这个时期,由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显著提高,汽车开始大规模地迅速地进入家庭,作为汽车动力来源的汽油逐渐成为人们重要的生活资料,其价格的变化直接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支出,石油价格逐渐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对国内石油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等问题的质疑也随之增多。就此,政府曾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做过解释和说明,一些从事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也做过详尽的论述。在此,笔者想谈谈个人看法,作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一、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为什么石油价格要与国际市场接轨?
我们知道,价格是行业体制机制的综合反映。产品价格管理的方式方法取决于行业的市场组织结构和市场体系的发育健全程度。
首先,我国石油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是国内石油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结果。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石油工业成就辉煌。大庆油田的发现并成功开发生产结束了我国用“洋油”的时代,由石油进口国变成了石油出口国,不仅大大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避免受制于人,也为国家创造了宝贵的外汇。但是,石油工业不同于一般加工业,其生产对象是自然资源,生产力水平和产出能力受到资源禀赋条件的限制。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方面我国一些主力油田进入开采中后期,产量自然衰减加快;另一方面,寻找新油田的难度越来越大,勘探开发投入和生产成本越来越高。这样,每年在弥补主力油田产量衰减后的新增产量十分有限。与此同时,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带动了石油需求的持续增长。1993年,我国从石油出口国变为纯进口国,进口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05年进口原油1.3亿吨,2010年原油进口量达到2.4亿吨,五年内进口量接近翻一番,对外依存度达到55%。如果国内石油价格不采取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做法,脱离国际市场独立运行,国际市场油品不可能流入我国,国内市场供应势必出现短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将失去物质保障。
其次,我国石油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适应了石油行业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应该讲,国内石油供求关系变化和石油工业体制改革,共同催生了国内石油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机制。1998年以前,我国石油管理体制是上游原油勘探开发和生产与下游炼油加工分开各自独立运行、分别管理的模式。上游原油的勘探开发和生产由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负责管理和经营,下游成品油和化工产品由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统一管理经营。由于上下游分别垄断经营,国家分别对原油和成品油价格实行管制。其间,在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改革的背景下,原油和成品油价格出现了计划指令性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和计划外市场价等多种定价形式。其中,政府指导价格就是依据当时国际市场价格确定的,大致在每吨500元左右,而计划内政府定价只有每吨100元至159元不等。1998年,石油管理体制改革组建了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公司,实现了上下游、内外贸一体化。应该讲,中石油、中石化改制重组符合石油工业自身发展规律,以及国际石油公司的发展趋势。这样,原来原油和成品油价格分别管理,以平均成本为基础的定价办法已不适应体制变革的需要,改革势在必行。在存在区域性垄断、不具备放开价格的情况下,适应国内供求形势变化和国内石油工业体制改革的需要,国内石油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成为惟一合理的选择。2002年,中石油、中石化成功实现境外上市,之后,回归A股市场,说明国际国内资本市场也是认同这一做法的。这也成为吸引国外企业到我国投资建厂的重要前提条件。中石化在我国福建省与埃克森美孚、沙特阿美公司合资项目谈判的条件之一就是产品价格必须与国际市场接轨。总之,无论是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还是吸引国外企业投资,最终的目的是争取更多的资源,保证国内石油市场供应,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
第三,国内石油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有利于促进国内石油企业加强管理提高效率。前已述及,我国石油工业改革之所以组建两大石油公司主要还是着眼于国际市场竞争,因为石油市场早已超出国界成为全球性市场,只有具备相当实力的企业才能适应石油工业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才能够“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到国外寻求资源,满足国内需求。国内石油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不仅为国内企业“走出去”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带来了竞争的压力,因为资本市场评价企业绩效,不仅要看企业的盈利状况,更要看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发展潜力,通过“对标”评价企业优劣。国内石油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使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提供可以比较的基础。
理论上讲,国内石油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也是符合边际成本定价原理的,即满足市场需求的最后一个产品的成本决定整个市场的交易价格。或者说,国内石油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是边际成本定价理论的具体运用,是政府依据全球原油市场价格变化,综合考虑国内企业加工成本,模拟市场制定国内成品油价格。
当然,也有人提出,我国是石油进口大国,同时也是主要石油生产国,国内油价可以按进口油与国产油加权平均定价。这样做的问题,一是企业会尽可能少进口,以期多获利,不利于引进国外资源、保障国内市场供应。二是由于中石油、中石化加工国产油比例存在很大差异,加权平均定价会造成企业之间不公平竞争。三是会加大政府监管难度,而且自由裁量权增加可能引发其他问题,不利于规范管理。但国内油价与国际市场接轨,并不意味着石油企业可以通过国产原油获得超额利润,2006年国家开征石油特别收益金,就是体现国家作为资源所有者的权益,将国产油的超额收益上缴国家。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国内石油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并非我国所独有。韩国在石油价格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就曾采用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办法。其实,我国许多非政府管制的重要生产资料价格也都是与国际市场挂钩(或接轨)的,比如,我国成为煤炭进口国后,秦皇岛市场煤炭价格变化就是与澳大利亚纽卡斯尔港直接相关联的;至于有色金属铜、铝等生产资料,国内企业更是直接盯着伦敦交易所市场交易价格来制定自己产品的价格。道理是一样的,差别在于形式不同。因为这些产品都是生产资料,且实行市场调节价格,远离我们日常生活,不被人们所关注。
二、国内石油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为什么工资不接轨?
这个问题乍听起来似乎也有道理,但经不起推敲。
首先,在国际市场上石油属于可贸易产品,而劳动力是非贸易产品,价格决定因素不同。前已述及,我国石油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石油产品已形成全球市场,石油价格不是个别利益集团或某个国家所能左右的,是由整个国际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的,或者说是由国际市场的边际成本决定的。作为全球市场的组成部分,我国也只是国际市场价格的接受者。反观劳动力价格(或工资),情况则完全不同,尽管经济全球化已蔚然成风不可阻挡,但并未形成全球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劳动力流动仍然受到很大的限制,无法实现自由流动。也就是说,劳动力市场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特点,资源不是在全球市场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的,不能自由地向“价格”高的地方流动,不能形成全球统一的价格水平。
其次,由于劳动力市场的区域性特点,区域劳动力市场供求和劳动生产率水平决定其价格(工资)。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又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向城市寻找就业渠道,我国劳动力市场严重供大于求的现状,决定劳动力价格不可能很高。这既是我国的比较优势,是吸引国外企业在我国投资建厂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是我国初级加工产品出口具有很强竞争力的一个主要因素。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社会财富迅速积累,既有改革带来经济活力增强的原因,也有科技进步管理水平提高的原因,但也有相当部分是“人口红利”的贡献。除供求因素外,劳动生产率是影响劳动力价格的重要因素。我们知道,我国经济增长更多地是建立在廉价劳动力和资源、环境的消耗上,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较低。在全球市场产业分工上,我们还处于产业的低端,所谓“微笑曲线”的下端。比如,风靡全球的iphone手机主要零部件生产商并不在美国境内,但绝大部分钱却被美国企业赚去了。
一边是高企的国际油价,一边是较低工资水平,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尴尬”处境。国际市场油价也不会因为我们工资水平低而更便宜。对此,理性的选择是,一方面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通过劳动生产率提高,不断提高我们的收入水平;一方面追求美好生活的同时,树立节约理念,尽可能减少石油消费。
三、如何看待石油企业的高利润?
近些年来,随着国际石油价格的高涨,我国石油企业收入和盈利水平也出现了较大幅度提高。对此,一些消费者认为是国内石油企业垄断地位带来了高收入、高盈利。我认为,看待国内石油企业盈利水平,既要与国际同行业比较,还要与国内一般加工业比较才能得出较为客观准确的结论。
纵观世界石油工业发展史,石油企业走过一条从分散到集中、再分拆、再形成集中的路子。石油工业与早期资本主义发展是联系在一起的。犹如淘金,石油发现和开采给人们带来了巨额财富,竞相追求财富的过程使石油工业逐步走向了集中,垄断企业开始出现。其中,最典型最著名的是美国标准石油公司几乎垄断了全美的石油勘探开发和油品经营。1911年,美国根据《谢尔曼法》对标准石油公司进行了拆分,形成了11个石油公司。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石油工业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再次出现集中的趋势,寡头垄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石油七姊妹”应运而生。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世界石油工业再次掀起兼并重组高潮,巨型石油公司通过优势互补形成强强联合,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埃克森和美孚两大石油巨头的联合重组。世界石油工业的捭阖纵横,反映出石油工业一般规律和行业的特征,即资金技术密集,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2010年,埃克森美孚公司、壳牌公司和雪佛龙公司盈利额分别为314亿美元、205亿元美元和191亿美元。这一现象说明高油价背景下,石油公司盈利增加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正如前面讲到的,企业高盈利背后隐含着国家和企业利益分配关系问题。这一点往往被大家忽略。石油企业生产对象是自然资源。我国宪法规定矿产资源归国家所有,企业只是资源的经营使用者,因此,企业经营收益要在资源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有一个合理分配。鉴于此,2006年,石油价格综合配套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开征“石油特别收益金”,即资源稀缺造成的溢价收入主要收归资源所有者(国家)。这几年,石油企业除了上缴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外,每年上缴特别收益金高达千亿元人民币。
再者,我们看企业盈利水平高低,重要的不是看利润总额,而是看资金盈利能力。2010年,中石油、中石化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4.9%和17.3%,低于埃克森美孚、雪佛龙等国际石油公司的水平。
当然,国有企业盈利水平并不完全代表企业的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而且在这方面,国有企业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潜力是巨大的。我们之所以把国有企业推向国际市场实现境外上市,一是改变国有企业的股权结构,通过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既有激励又有约束的现代企业制度;二是通过国际资本市场的竞争压力,迫使企业不断改善经营管理,提高效率。
四、国内石油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是“跟涨不跟落”吗?
这是一种误解。我们把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变化与国内成品油价格变化做一对比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通过下面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和国内成品油价格变化曲线我们可以看到,两条曲线斜率变化基本一致,如果说有差异的话,恰恰是当国际原油价格高涨时,国内成品油价格没有实现同步调整。大家经常拿2008年当时国际市场原油最高点每桶140美元时的价格与国内成品油价格相比对,认为近一段时期国内成品油价格屡屡超过国际市场油价最高点时对应的国内价格。实际情况是,国际市场原油价格高达140多美元时,受当时国内通涨压力较大等多种因素影响,国内成品油价格并没有随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同步调整,已与国际市场脱轨运行,按当时国内成品油价格水平折算,相对应的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水平大致为80多美元。也正因为如此,为保证国内市场供应,稳定物价总水平,国家财政补贴中石油、中石化数百亿元人民币。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市场油价大幅下挫,当年11月份一度出现国内油价高于国际市场的情况,也为国内燃油税改革创造了条件。12月19日国家出台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方案、下调国内成品油价格后,国内油价与当时的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水平是基本一致的,均为每桶45美元左右。2009年以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由每桶40美元左右涨至目前每桶120美元,涨幅达200%。按现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国内成品油价格需上涨80%左右,但国家从经济发展全局的角度考虑,对成品油价格进行了适当调控,国内油价实际只上调了50%左右。从2009年4月份开始,国内油价一直低于国际市场,不存在“跟涨不跟落、涨多跌少”问题。(见下图)
五、如何应对持续高涨的国际油价?
从目前情况看,今后一段时间,如果世界经济不出现大的波动,没有新的可替代能源的出现,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仍将在高位运行,回落到本世纪初每桶20美元左右水平的可能性不大。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政府决策部门,正确合理的选择是,继续坚持国内石油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原则,适时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引导消费者合理消费,保障国内正常市场供应。同时,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尽可能缓解石油价格调整对社会各方面带来的冲击,维护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在此基础上,逐步开放我国石油市场,鼓励国外石油公司进入我国,形成充分竞争的市场结构,健全市场体系,放松价格管制实现市场定价。这是我们早已确立的改革目标,必须毫不动摇地持续推进。竞争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市场竞争不仅可以促进企业提高效率,还会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是对消费者最好的保护。
对于广大的消费者而言,需要树立节约用油的理念。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汽车的普及趋势不可逆转,石油消费需求的潜力巨大,一定程度上也对国际石油市场价格起到支撑作用。在这种情况下,节约用油是惟一可供选择的途径。我们可以拥有汽车,但要尽可能少用汽车,选择公共交通。试想一下,我国目前人均石油年消费量2.3桶(320公斤左右),不要说达到美国人均消费23桶的水平,就是达到世界人均水平4.6桶的话,每年石油消耗总量要达到8.8亿吨,比目前要翻一番,这是不可想象的。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