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何妨将食品安全定为小康社会的标准

2011年05月20日 06:36 来源:中国经济网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30多年时间解决了人民吃得饱的问题;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必须下决心解决群众吃得好、吃得安全的问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主任李克强日前在全国工作专题会议暨省部级领导干部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专题研讨班结业式上对食品安全的几个定义中清晰地传递了中央政府的决心。

  食品安全作为中国预计在本世纪中叶成为小康社会——实现成为中等发达国家的目标中不可或缺的坐标之一,已经成为国家决策层与普通民众的共识。

  中国之大,人口之众一度是中国教科书上引以为豪的内容,与之对应的是截止到本世纪的前10年,中国庞大贫困人口数量刚刚得到有效的衰减。中国无以伦比的经济成就是用30年时间的人口红利换来的,即便在温饱的问题上有过多年的现实存在,但温饱问题已经不在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的瓶颈和最基本的任务了。中国已经开始面临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困境——食品安全。

  毋庸讳言,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到了严峻的时刻,既阻碍了中国经济良性的循环过程也使得社会矛盾激化,影响了中国寻求最广泛人群得到利益保障,实现小康社会的美好愿望。

  与中国特殊的经济发展过程不同,欧美国家在当下标榜的安全、高效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既能保障本国国民的基本需求,也能够成为国与国之间经济贸易的控制手段——食品标准的严苛不但出师有名,而且能够达到贸易战的杀伐主动权。

  对中国来说,人们需要各级政府担当起“解决下决心解决群众吃得好、吃得安全的问题”。在问题面前的态度是务实而又严苛的。中国真正意义的“市场”概念并不长,问题的存在不代表否定一切经济成就。美国作为高度发达的经济体,依然有着食品安全矛盾重重的历史。

  1202年,英国第一个食品法──《面包法》颁布,严禁在面包里掺入豌豆或蚕豆粉造假。美国联邦政府对药品的管理最早始于1820年。1906年6月30日,美国通过了第一部《食品和药品法》。该法禁止冒牌和掺假的食品、饮料和药品。当天,还通过了《肉类检查法》。由于当时肉类加工厂卫生条件差,食品中含有有毒防腐剂和染料。1944年,国会通过了《公共健康服务法》。该法涉及的健康问题十分广泛,包括生物制品的监管和传染病控制。上世纪50至60年代,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美国在食品加工和农业方面出现了滥用食品添加剂、农药、杀虫剂和除草剂等化学合成制剂的情况。为规范食品添加剂和农药的使用标准,美国政府先后出台了《食品添加剂修正案》、《色素添加剂修正案》、《联邦杀虫剂、杀真菌剂和灭鼠剂法》等多部法律。

  同美国一样,英国、德国以及欧洲很多国家都面临过严峻的食品安全问题,解决之道归根结底都落在了政府监管的路子上。在获得“吃得好、吃得安全”的环境里,所有的其他权利和需求才有可能得到尊重和满足。

  设定小康社会的目标实际上是沿袭了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概念,无论如何解读或者定义小康社会的概念都意味着各项经济指标数据都是建立在“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的基础上。保障不了食品安全也就谈不到小康社会的其他标准,经济上去了,食品安全得跟上,哪里的地方政府工作跟不上就表明哪里根本不会有小康社会的实现,食品安全可以一票否决。(吴秋风)

 

相关专题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