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文化批评家徐江:“受贿门”,造谣者的臆想症

2011年05月20日 23:09 来源: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严葭淇 北京报道

   马悦然 “受贿门”事件,仿佛神殿遭受的一记惊雷,让很多人震撼无语。更有媒体报道,此事件在世界文坛和西方世界也引发轩然大波。针对这一事件以及中国人的诺奖情结,记者专访了对西方文学有着广泛研究、谙熟诺奖评选规则的文化批评家、作家徐江先生。

  造谣者,其心可诛

   《华夏时报》:有报道称,诺贝尔文学奖18位终身评委之一的马悦然收受中国作家张一一60万美金“翻译定金”,并称此事件在世界文坛和西方世界引发轩然大波,诺贝尔文学奖面临110年来最大的信任危机,您对此怎么看?

   徐江:因为做过多年媒体,我对近日一再被转载的“马悦然疑似受贿”这一“新闻”来源的真实性及来源本身,都表示怀疑。因为所有转载的内容和文字都千篇一律,看起来非常像出自于同一个机构或同一个人之手。

   国人有一个习惯,爱用本土经验去读解、猜度外国人,尤其是与中国有关的外国人。十年前诋毁当时中国男足主教练米卢蒂诺维奇,今天传马悦然的谣言,都是同一逻辑。有的人在脏池子里泡久了,愿意相信世上所有人都泡在脏池子里。

   马悦然是谁?一位在欧洲和澳洲翻译中国文化、文学作品40年的优秀学者。他译注过《春秋》、《辛弃疾》,也翻译过沈从文、北岛和李锐。那个张某又是谁?百度上写的是——“文曲星;大学未毕业;职业与习惯:擅长用无中生有以及引人不屑的类似无耻的方式进行自我炒作,已达到引人发指的目的。”

   至于说“诺贝尔文学奖面临110年来最大信任危机”,就更逗了。“最大信任危机”从诺奖诞生的第一年就有了:它被颁给了一位次要诗人普吕多姆,而刻意冷落了举世爱戴的两大文豪——左拉和托尔斯泰。

   《华夏时报》:更让人意外的是马悦然的“被去世”,作为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中唯一一位深谙中国文化、精通汉语的汉学家,外界评论他的离去,会使中国作家离诺贝尔文学奖越来越远,这个评论和实际情况的吻合度有多少?

   徐江:对马悦然这样一位通晓欧洲和中国文化的使者、中国的女婿(马太太是中国人),造这样的谣言,其心可诛。

   至于说中国作家会因“他的离去”而离诺奖越来越远,我认为在短时间内这是豪无疑问的。因为诺奖的评选标准中有一条是:入围的候选作者必须要有作品被译成瑞典语,马悦然是中国文学在瑞典最资深、也最具影响力的译者。如果不是他,诺奖评委会对当代汉语文学作品的隔膜会更大,虽然这种隔膜早在20年前就开始了。因为1990年代的马悦然虽然健在,但他当时已是七旬老人,所以,除了上世纪末北岛那几年,中国文学离诺奖一直是很远的。

   往高级层面讲,中国作家都是匠人,比起诺奖获得者中一些真正伟大的名字,在创造性上和理念上,都有着天与地的差距;往现实层面讲,诺奖是瑞典中产阶级学者,按照自己的价值观表彰或接济外国作家的一个“秀场”。施主掏钱是要看心情的,所以我们不能指望一帮中国作家隔着万水千山,跟几个瑞典教授心心相印。

  诺奖,游戏规则与潜规则

   《华夏时报》:长久以来,中国人都有一个强烈的诺贝尔文学奖情结,但这个情结却从来没有开花结果,中国作家为什么无缘诺奖,仅仅是文学技艺不如人吗?

   徐江:中国人的诺奖情结是从1980年代渐渐起来的,这比较像同时期开始的奥运金牌情结。归根到底,它是闭关锁国多年、突然睁眼看世界之后,“强国梦”在文学上的一个体现。但文学不是经济和竞技,它需要一个国家在较长时间内“润物细无声”的精神滋养氛围,而在诺奖创立的这一个多世纪里,中国文学恰恰缺少这样一种氛围。

   越缺什么就越向往什么,这就造成了内地作家和读者诺奖心结的愈演愈烈。我曾给中国的诺奖迷们算过一笔账:一个作家一生中获诺奖的概率,要远小于中彩票的概率。比如一百多个国家参选、而每个国家却只有一百多个作家有角逐资格,只有这少之又少的人,才能去抢每年那一两个(并列获奖)诺奖彩头,实在是可以忽略不计。

   再者,文学教授们对文学的理解,通常都来自学院体系和主流媒介,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们,身为跨语种的学者,是很难接触到活跃在创作现场的一流作家和作品的,更何况身居欧洲的文人们,历来也不像我们中国的诗人和小说家那样,对外国文学抱有那么大的热忱。

   中国人在疑问中国作家为什么得不了文学奖时,其实首先应该明白“诺贝尔文学奖的游戏规则”是什么样的。这个规则是——获奖作家的作品首先要拥有瑞典语及欧洲多个主要语言的高品质译本,作家本人要多次进入复选,并受到18位(目前有效票数好像是15位)瑞典文学院院士中绝大多数人的欣赏。

   除此之外,诺奖的打分还有些潜规则。那就是,在西欧、北美、大洋洲文学范围内,学院派评委们的“偏爱”因素约占六成,“政治”因素占四成;对现在的东欧、俄罗斯、南美以及亚非大部分地区的文学,上述两个因素大概各占百分之五十;对中国包括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这个比例基本是“政治”因素占六到七成,“文学”因素撑死占到四成。所以,50年之内,如果还有内地背景的华语作家获诺奖,估计还会是非文学层面的争议性因素起决定作用。

   诺奖还不太偏爱世俗名气过大、太畅销的作家。当年的海明威就差点因为这个原因与诺奖擦肩而过。已故的塞林格,著名的米兰·昆德拉和更畅销的村上春树也一直因此被排斥于诺奖之外。无缘诺奖的大师级作家可以拉一个很长的名单,除了提到的几位,易卜生、艾吕雅、海勒、冯尼古特……他们被诺奖轻视,既源于瑞典文学院对大众影响力的敌视,也源于欧美学院派的高傲和局限。

   上面几种因素加到一起,你会发现,连猜测每一届诺贝尔文学奖杀进最后决选的那5个人——包括一两位新人和上年度的最后落选者,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而每届诺奖的评选内幕档案,要保密50年。所以,那些关于老舍、沈从文等的得奖传闻,只能姑妄一听。

  鲁迅,自认被提名都不够格

   《华夏时报》:既然诺奖的评选如此复杂无常,国人为什么还如此热衷像天边的月亮一样遥远的诺奖呢?

   徐江:中国人对于诺贝尔文学奖的感情,恐怕是全世界文学读者里最重的。这有从1950年到1980年,近30年的欧美文学译介的空缺,也缘于1980年代开始的对二十世纪外国文学翻译的热潮。如果没有人民文学、上海译文、译林等众多出版社,对于诺奖获奖和入围作品的翻译推介,今天诺奖在中国就没这么热。

   无论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多么复杂无常,而它即便不一定代表世界文学的最高水平,也至少代表了高水平之一,任何作家如果文学技艺没达到它的基本水平线,想要被“幸运”砸中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

   需要说明的是,中国籍作家没得过诺奖,其实算不上什么遗憾。鲁迅是过去百年大家公认的最佳作家,但即便如此,他也自认为被提名都不够资格。大家可别以为鲁迅这是在谦虚,这是事实。因为鲁迅生活的时代,正是萧伯纳、高尔基、瓦莱里、德莱赛等纵横争锋的年代。与这些大师相比,无论是公众知名度,还是作品对世界文学,尤其是对欧美文学的影响力,鲁迅都逊色得不是一点——虽然就精神硬度而论,鲁迅在这个名单里属于最强的几个。而后一点恰恰应该成为我们这些文学后来者的骄傲——我们有着一位导师型的前辈大师,他所指向的精神高度,远远高过了获诺奖作家的平均水准。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