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没有人是天生的慈善家

2011年05月24日 17:48 来源:《中国慈善家》

  以彼岸的经验观照,公众慈善意识濡染于宗教信仰,且人们财富创造的起点乃是自愿协商下的公平竞争,从体制空间和舆论环境,到社会荣誉与价值认同,一同构成了对慈善的良性

  文  |  吴金豪

  有外媒称,刚刚过去的四月,是中国慈善界的“危机公关月”。

  此言不虚。

  别的不消说,一场关于前“首善”的巨大风波骤然而起,至今未平,“挺”与“倒”两派忙得不亦乐乎,胜负孰料——当然,胜负本身并不要紧。对此本刊的观点是:作为一柄“双刃剑”,他在作为一个旧慈善系统的批判者而赢得广泛底层民意的同时,也以一个新慈善系统的破坏者之姿,有可能斩断慈善长效机制及其价值链的建设之路。

  慈善能够一而再、再而三地引爆舆论狂欢,成为今日国人茶余饭后的话题,应当说是前所未有之局。在群魔乱舞般的喧闹之中,理性思考更为难能可贵。

  必须看到,近年来的几次大灾凸显出的捐赠机制问题。越位干预、相关税收制度滞后甚至不合理,以及缺乏透明运行机制,这些才是目前掣肘中国慈善健康发展的主因。在不完善的监督机制下,捐款屡屡被滥用,无疑挫伤了社会爱心和慈善热情。不论是救灾中的物资捐助、信息管理,还是事后的责任追究和制度改革,皆不尽如人意。

  显然,仅靠慈善热情和年复一年的运动式逼捐,不足以支撑慈善业的发展。真正能弥补公共服务之缺、纠正慈善机制之失的,是有公信力和专业经验的非营利组织。慈善作为社会财富分配的第三种路径,对于1%的家庭已掌握了41.4%的社会财富、基尼系数超过4%的警戒线的中国,理应有其生存诉求与发展空间。

  以彼岸的经验观照,公众慈善意识濡染于宗教信仰,且人们财富创造的起点乃是自愿协商下的公平竞争,从体制空间和舆论环境,到社会荣誉与价值认同,一同构成了对慈善的良性公共认知。也惟有在这种氛围中,慈善主体方可获得真正的自我实现感,由此形成公众对慈善的主人翁精神。

  在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慈善业甫起步不久,鲜见现代意义上的慈善家也就不足为奇。中国公众眼中的“善者”,依然是那些乡土色彩极浓的道德模范形象,但凡想拿这道传统的道德枷锁作为个人攫取名利的金字招牌者,亦必会自取其耻——果真以此“行善”,

  不仅与基于规范有序的社会文明与启蒙洗礼的现代慈善大为迥异,简直与之背道而驰。

  没有人是天生的慈善家,对慈善家的理性诉求也绝不会从天而降。因此,尽管自2008年以来中国公益事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但至今,无论是捐款总额还是公益组织数量,皆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某些方面还不如其它发展中国家,倘若就此归咎于中国富豪们天性悭吝、一毛不拔,则冤之枉矣。

  慈善真正的现代性方案,不外乎长效机制的建设。福耀玻璃创始人曹德旺曾说:捐款的真正目的,还是希望借此建立一种慈善新模式,促进更多当代企业家参与慈善,并希望人人参与慈善,缓解贫富分化矛盾。

  成功企业家的最终归宿,必然是慈善家。尽管中国第一代富豪也富足不过20余年,而且目前中国也无遗产税这一合法“逼捐政策”,但已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家行走在正确的散财之路上,我们理应为这种财富观喝彩。

  当科学的财富观、有效的慈善制度体系、良好的舆论环境实现“三位一体”时,中国慈善家群体就能健康崛起。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中国慈善家》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