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宁波未来大变局

2011年05月25日 14:00 来源:《小康·财智》

  文化产业的提升,适当重型化,与上海的错位竞争,海洋经济的布局等,都将影响宁波未来十年发展。

  文|罗天昊  刚峰

  茫茫东海,变为通途。

  杭州湾大桥的建成,使宁波在中国的经济地理,遽然改变。宁波从单纯的“海上之城”,过渡到海陆两栖城市。而经济地理的彻底改变,亦将使宁波面临着重新定位。同时,在国务院批复的《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中,宁波位于核心区,宁波在浙江的海洋经济中,扮演何种角色?而在最近几年,宁波的发展速度落后于全国,又该如何破局?

  同时,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亦是各个区域和城市竞争的新起点,宁波能否在新一轮竞争中脱颖而出,值得期待。

  海洋经济的东线与西线

  宁波处于姚江、奉化江、甬江三江汇流入海之处,“海定则波宁”,向海而生,乃是宁波的宿命。 

  年初,国务院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标志着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海洋经济的兴起,对于浙江有着特殊的意义。浙江是经济大省,却是资源小省,其陆地面积排名全国倒数第二。

  虽然同是民营经济的重地,但是,浙江与广东存在很大不同。广东韶关等地,保持了传统的重工业,经济结构相对多元,抗风险能力亦更大,而浙江以小企业为主,抗风险能力不足,在本次金融危机中,众多浙江企业遭遇了巨大冲击。

  所以,浙江发展海洋经济,存在双重意义,既是未来对于新兴产业的拓展,亦是对于转变浙江经济结构的挑战。通过海洋经济,再造一个重工业化、大工业化的浙江,以此中和浙江的产业结构。

  根据《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布局为“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宁波-舟山港海域、海岛及其依托城市是核心区;在产业布局上以环杭州湾产业带为北翼,以温州、台州沿海产业带为南翼,成为引领长三角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

  宁波是浙江海洋经济“三位一体”(港口,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及物流的三位一体)的战略主体。宁波港口岸线总长为1562公里,占全省的30%以上,已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600多个港口通航。2010年,宁波-舟山港完成货物吞吐量超6亿吨,居全球第一位,港口岸线资源是宁波的战略性资源。

  此前,宁波港当地人形容为“酒肉穿肠过”,吞吐量很大,但是,却无法将财富留住。而现在,“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依托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金融和信息支撑系统,可以将更多的利润留在宁波。

  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宁波从长三角南翼的交通末梢,变成了兼具海路腹地的重镇,宁波港的地位将更为险要。 在发展港口服务业之外,宁波需要建设强大的临港工业。黄海领域的青岛,东海领域的宁波,南海领域的湛江,将成为中国的三大造船中心。浙江造船公司已建成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海洋工程船生产线,海洋工程类船舶订单量居全球第一,其未来可期。 

  浙江海洋经济的核心,在经济最发达的宁波。在传统临港工业中,石化和重工无疑是地方政府最优的选择。但是,宁波作为长三角南翼的中心,环保压力巨大。

  目前,宁波的石化产业,主要布局于杭州湾新区。同时,在浙江省的总体规划中,未来的石化产业,可能也似广东一样,主要布局于西翼的温州和台州。宁波由于地处长三角腹地,离上海太近,将受到诸多制约。目前北仑台塑一期后续项目,镇海炼化扩建1500万吨/年炼油项目,浙江逸省PTA改扩建工程等,三项投资相加,也没有超过1000亿。

  作为长三角的经济中心之一,宁波的优势在于,它是全国发展海洋经济地区中制造业基础最好的城市。技术基础比较雄厚。由此,宁波更合适于发展海洋高技术产业和海洋新兴产业。目前,在宁波的杭州湾新区,这种产业布局就非常明显。在石化产业之外,还有汽车产业、装备制造业,以及海洋医药和海洋生物产业。

  宁波服务业比重无需过高

  杭州湾大桥建成后,宁波在全国的经济地理被彻底改变。此前,宁波是长三角南翼的交通末梢。现在,宁波成为连接上海与浙江的枢纽,此外,宁波正好成为未来沿海高铁的中心,区位优势更为险要。宁波从单纯的“海上之城”,过渡到海陆两栖城市。

  经济地理的彻底改变,将使宁波原有产业体系受到考验。此前,宁波以外向型经济为主,与长三角的产业关联并不太大。而今,宁波的产业体系,将被纳入到整个浙江乃至长三角经济区中。

  宁波未来的抱负,在杭州湾新区的规划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杭州湾新区被寄望于成为浙江版“浦东新区”,其定位是,浙江省发展海洋经济的大平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兴增长极,长三角亚太国际门户的重要节点区,浙江省现代产业基地。

  在产业布局上,杭州湾新区重点发展的几大产业,如装备制造,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隐约可以看到上海的影子,汽车制造业更与上海构成直接竞争。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杭州湾新区要成为新兴服务业总部基地和金融基地,这种定位,将置上海于何地?

  2010年,宁波三次产业的比重为4.2:55.6:40.2。一般而言,国际化大城市,第三产业的比重在70%左右,香港甚至超过了90%。内地的北京也超过了70%,广州比重超过60%,上海以及深圳的比重,则刚刚超过50%。

  很多地方认为,如果第三产业不能达到一定比例,甚至是超过50%以上,就不能视为发达城市, 而事实上,到底哪种产业为主,受到两种条件的制约,其一是工业化发展阶段,其二是与其关联的经济体的影响。

  宁波目前工业化已至中后期,按照正常逻辑,其服务业比重,应该早已超过50%以上,为什么目前还停留在40%左右?

  在京津冀经济区,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北京的第三产业已经超过70%了,说明很多河北的城市,服务业被北京代做了部分,不需要一定超过50%。

  这种情况,在长三角城市中依然存在。在长三角诸重镇中,杭州、南京、无锡、宁波、苏州、常州等,三产比重均未超过50%。唯有长三角的龙头城市上海三产比重超过50%。而在未能超过50%的城市中,很多城市经济活力甚至超过上海。在国家战略中,上海是长三角的服务业中心和高端制造业中心。很多服务业,都被上海代做了。上海之于长三角,正如香港之于珠三角。

  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所有的长三角城市都与上海在服务业领域和高端制造业领域争雄,是不现实的。

  宁波未来成为金融服务业中心并不现实,宁波服务业的最大优势,应该是港口服务和物流。不要与上海争抢金融服务中心,宁波在这个领域先天不足。同时,也许宁波未来最合理的服务业比重,不需要达到60%甚至70%。同时,在高端制造业领域,宁波需要更多承接来自上海的产业转移,制造业的优势才是宁波最大的比较优势,不可放弃。

  宁波需要适度重型化

  最近几年,宁波的发展速度放缓,继之而起的,是天津等依靠重工投资为主的城市。

  某种意义上说,天津的高速增长,很大原因是国家的政策红利所致,而非内生性增长。天津滨海新区成为国家战略之后,国家在天津布署了大批重点工业项目,相对而言,宁波则没有这种优势。

  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发达,一直以来是宁波的优势所在。宁波目前的困局,某种意义上,正是因为中小企业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缺少足够的抵抗力。在未来,宁波要冲击经济总量,更多需要部分重型化,通过大企业、大项目,来中和目前的企业过于分散的格局。

  而以前的轻工业重镇,逐步走向重型化的案例,在国内并不鲜见。

  同为中国制造业工厂的广东,早在21世纪初,即开始布局重化工业。开发南沙即在此背景下启动。广东几乎不惜一切举措以吸引重化工业企业来粤投资。一大批以汽车、石化、重型装备工业为核心的重型化企业,迅速在广东落地生根。

  而同在浙江,温州亦早完成了经济转型。此前,温州一直以民营企业和轻工业为主,但是,由于规模小、利润低,温州经济缺乏后劲。为此,很多温州资本外流,温州炒房团、炒煤团,即在此大背景下产生。而在国家宏观政策收缩下,这种发展空间被关闭。在此情况下,温州将发展重工业作为突围之路。自2003年之后,温州重工业首次超过轻工业,如今温州已彻底扔掉了曾引以为傲的“国际轻工城”的名片。

  就全国范围而言,各个地方政府,将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异化为工业的重型化。在中国,石化等重工业多是国家垄断行业,规模大,而且竞争不足,利润比传统制造业高很多。中国经济目前尚未完全步入市场经济时代,一些大型垄断企业,资源型企业巨头,都掌握在中央政府手中。正如张五常所说,在中国,地方政府作为经济发展的竞争主体,政绩考核模式,逼迫各地政府争夺这种资源,以搞大当地产值。

  “十一五”时期,浙江以年均增长7%的能源消耗支撑了年均11%的经济增长,经济效率为全国第一。今年第一季度,浙江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9%,重工业增加值增长13.7%,在某种意义上,还只是补课。浙江以前过于保守,固定资产投资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来自央企的支持更少,导致吃亏不小。在未来,浙江需要争取更多的来自中央的资金支持,亦需要争取更多的来自中央的企业。

  广东最近几年,就将“三桶油”一网打尽,同时宝钢也先后投资广州和湛江。在未来,浙江也需要加大引进大型企业。宁波除石油行业需要有限制发展之外,其他如钢铁行业、造船工业、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等,需要大力引进。

  而作为一个本土经济发达的城市,宁波的重化工业与广东湛江的模式绝对不同,广东湛江通过引进中石化、中石油、宝钢等企业,实现了再造湛江,但是,本土经济却被空心化。

  未来,宁波的重化工业,应该是本土经济的补充,而非另起炉灶。

  为此,宁波需要在中小企业和大型企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之间寻求平衡。在加大固定投资,发展重化工业的同时,保持民营经济、中小企业的优势。重化工业的作用,应该是帮助宁波冲击经济总量,同时,中和轻重工业比重。目前,宁波重工业比重已经达到72.1%,基本已至峰值,未来不宜比重太高。

  同时,宁波由于地处长三角的中心,并非如广东的湛江和粤东那样处于侧翼,所以,对于发展石化和钢铁等重工,需要有所克制,宁波未来需要重点发展的领域,应该是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更重要的是,宁波需要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制造业,而非仿效广东的“腾龙换鸟”。

  文化产业亟待提升

  2009年浙江文化产业产值占GDP总量的3.2%,略超全国平均水平的2.5%,在全国亦居中上游,北京、上海、广东、湖南等省市已超过5%,作为经济领先省份,浙江的文化产业所占比重,尚且偏低。

  同为经济领先省份,广东出现了广州与深圳双雄争霸的局面,而在浙江的文化产业中,杭州的文化产业比重,已然超过了北京的12.3%,但是浙江却是“一城独大”的格局。

  在杭州之外,浙江的文化产业乏善可陈,浙江诸多发达的经济重镇,其经济的发展与文化产业的发展严重不同步。特别是宁波,其文化产业占比尚不到4%,仅为全省平均水平,远远无法与杭州抗衡。

  宁波是河姆渡文化的发祥地,有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天一阁。同时还是中国思想史上明清时期浙东学派的重心,地处近代东西方文化融合的前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不过,在国内,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寻找到自己独特的文化资源。内地城市,特别是河南、陕西和山西等传统中原地区的城市,文化资源的丰厚绝非宁波可比,宁波的文化产业突围,可能更需要在现代文化产业领域找出路,以特色文化产业和新兴文化产业作为破局之策。杭州不仅有西湖,也有中南卡通,其动漫已经领先全国。在未来,宁波同样可以借鉴杭州。

  目前,宁波的动漫龙头水木动画,其产品《中华五千年》等系列动画片已成功营销到东南亚600多家华文学校,并在加拿大麒麟中文电视台播出。2009年9月,浙江宣逸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与韩国THE5公司签署合作协议,网游产品《帝国重生》正式出口韩国市场。目前,宁波市动漫产量超过13000分钟,列全国城市第八位,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即将竣工的和丰创意广场将成为长三角南翼重要的工业设计与创意产业基地,华特迪士尼(上海)也已落户宁波,宁波也成为迪士尼在美国本土以外首个网络动漫制作基地。

  宁波文化产业的另一特点,是特色文化产业的发达。宁波是中国的“文具之都”,宁波文具业年产量占到全国五分之一,出口占全国三分之一。宁波贝发集团文具出口额超过12亿元,90%以上产品销往海外市场,宁波海伦乐器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钢琴80%以上出口欧美。丹麦王室将海伦钢琴选为丹麦王室钢琴。

  目前,宁波的文化产业巨头,基本上为几大国有集团把持。宁波日报集团产值达25亿,宁波广电集团的总资产已达16亿。仅两家企业,就占全市文化产业的四分之一。未来,宁波需要放开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形成“洼地效应”。从事传统制造产业的民营企业进入文化产业,往往会带来新的运营模式。雅戈尔集团参与了东南商报的改革,利时集团参与了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印务中心和浙报集团三江印务公司的改革等,可谓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传媒产业的发轫。

  此外,现代都市的文化产业,需要大规模的商业化。在这方面,杭州的宋城堪为楷模。《宋成千古情》观众超过2000万,创收数十亿。目前,宁波大剧院开发的原创音乐剧《茜茜公主》和大型舞剧《十里红妆·女儿梦》逐步掀起风潮,值得继续关注。

  宁波历史上曾是一个国际化大城市,“港通天下,书藏古今”展现出其吐纳天下的雄心。在信息时代,宁波更应该成为浙江容纳各种文化,开眼看世界的前沿。成为“网通天下”的信息港。

  在未来,宁波的文化产业比重,如果能够从目前4%的基础上翻一番,则将增加产值数百亿,将对宁波经济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而以杭州的12%为模板,宁波文化产业比重翻番,显然空间巨大。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小康·财智》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