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长江中下游多省旱情加剧 抗旱成本高农民不积极

2011年05月26日 02:49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胡健 发自北京

  一场罕见旱情正在长江中下游多省市蔓延。

  往年的四五月份,长江中下游正步入紧张的防汛期。但眼下,湖北、江西、湖南等多省市的河流、湖泊却出现严重旱情。

  自古以来的“鱼米之乡”正遭遇着“鱼无水”、“米难长”的困境,在关注旱情的同时,《每日经济新闻》还将目光投向了争议声中的三峡工程,这个“世界最大水利水电枢纽工程”。三峡水库放水能否起效?“水资源调配”的功能能否实现?

  “马上就要到早稻最需要水的时候了,如果得不到充足灌溉,收成会减半甚至为零。”5月25日,湖南省邵阳市的农民莫水成,语带焦虑地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据最新消息,为加大长江中下游抗旱支援力度,三峡水库25日起继续调高下泄流量。6月10日前按日均1.1万至1.2万立方米每秒进行控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处于消落期的三峡水库累计为下游湖北、江西、湖南、安徽等地补水170多亿立方米,目前已释放了约五分之四的调节库容。

  但在受灾最严重的湖南、湖北和江西三省,干涸的土地仍未等到雨露的润泽。

  农民收入恐受重创

  连续数日无雨,旱区农民对收成的担忧也日甚一日。

  莫水成告诉记者,地里已经连续几个月没有下过雨,池塘和河里水都很少,早稻种下去半个多月了,全村都在担心,再不下雨就会减产甚至绝收。

  据其介绍,早稻在3个阶段最需要水,其中,种下一个月后就是分叉转绿时期,是最需要水的阶段。如果这时没有充足的水分补给,稻苗很容易直接旱死在地里。

  莫水成说,如果干旱实在太严重,大家会放弃早稻改种玉米。玉米较为耐旱,通常是种在旱地里而不是水稻田里,而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

  天公不作美,在权衡收成与收益后,部分农民的抗旱积极性并不高。

  莫水成的女儿莫玉丽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每亩地的收益只有1400元左右,抽水灌溉一次的成本是200元,如果从第一阶段就开始抽水,一季至少要抽四五次水,有些农民便直接选择放弃。

  在社科院农村所研究员张元红看来,这种现象并不少见。抗旱不仅需要资金成本,还需要劳动力成本,尤其是我国农户田地比较少,成本和收益相比便显得更加不划算。

  据申银万国报告,粗略估计,受旱早稻对全年粮食的影响幅度大约为2.07%。若旱情及时缓解,则夏粮仍有望丰产;但如果后期降水持续偏少,出现“春旱”连“伏旱”,进而对秋粮生产也产生负面影响,届时粮食价格有可能再次大幅上涨。

  除了早稻,本次长江中下游大旱对淡水养殖业的冲击也比较严重。仅湖北省洪湖市,成鱼死亡就多达3.25万吨。

  洪湖市淡水养殖户夏长彪今年在60亩渔业圈养水面花1万多块钱投下的4000斤鱼苗,如今因干旱,死得只剩下2000多斤。现在,令他纠结的是把鱼捞起来,还是不捞。

  夏长彪的老婆沈家玲无奈地说,就算是现在卖掉,每斤鱼估计也只能卖1块钱,现在已欠债8万多元,鱼捞起来贱卖了,日子也没法过。

  旱情短期难见缓解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与多年同期相比偏少四成至六成,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少年份。

  据三峡水利枢纽梯级调度通信中心副总工程师赵云发介绍,三峡水库在175米至153米区间原有存水170多亿立方米,现已全部释放至大坝下游。剩余约1/5的调节库容也将在6月10日汛期到来之前释放殆尽。届时水位将降至防汛控制水位145米附近。

  而据最新天气预报,未来一周,长江中下游气象干旱区将以晴热天气为主,雨水仍较少,沿江一带降水量不足10毫米,日最高气温将在32℃~36℃区间,高温少雨可能导致旱情持续。

  人工降水已密集进行。5月21日8时至23日8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共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地面作业334次,起到了很好的增雨效果。但专家称,这次降雨,对改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土壤墒情有利,但库湖蓄水增加不明显。

  来自湖北的消息也印证了这一点,在最近一轮降水过后,虽全省重旱地区有所减少,旱情有所缓解,但仍有50个县市降雨量为历史同期最少,降水对中稻泡田、插秧增水作用有限。

  湖北省民政厅通报,目前灾害已造成87个县(市、区)989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1800万亩,其中绝收39万亩,直接经济损失71亿元。

  截至25日8时,我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平均水位为12.14米,在老子山等四个站点水位比24日下降0.02~0.03米,再创新低,已接近死水位。

  申银万国研究报告称,本次旱灾中,湖北、湖南、江西三省的旱情最为严重,重旱地区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有早稻、油菜籽等,同时重旱三省均是我国水产养殖大省。综合来看,短期内相关农产品价格将会略有上涨。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