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02日 00:36 来源:汉网-长江日报
独立撰稿人 黄湘源
中国股市这段时间之所以跌跌不休,深层次原因是股民利益表达机制的缺失。
中国股市只有政策顶,没有政策底,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大盘被创业板新股“破发”折腾得疲弱不堪情况下,监管层还要发出“离推出国际板越来越近了”信号的原因所在。
投资者或许不难理解管理层对创业板高市盈率、高发行价、高募资额等“三高”的宽容,因为尽管这里面不知有着多少说不清的利益输送和利益交换,对于中国股市来说,都可以一言以蔽之曰:“肉烂在锅里”;但如果国际板也来个“三高”,监管层又不能把创业板超募账户管理,简单地移用于采用国际通用财务法则的国际板,那么股市岂不就成了外国资本的提款机?
中国股民曾经以极大热情欢迎创业板。虽然创业板启动可认为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它给中国股民带来的是什么呢?除了“三高”,就是“破发”。那么,虽然国际板承载着提高中国国际金融地位等重大责任,国际板又会给未来中国股市带来什么?现在一时之间还很难说得明白,但它对现实A股直接冲击显然是不容忽视的。
应该说,中国股民并不是不欢迎国际板,更不是不愿意看到中国股市尽早地扬眉吐气地跻身于世界发达资本市场之林,但是中国股市无论是数量、规模,还是速度方面的推进,决不能建立在牺牲投资者利益基础之上。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水平虽然还远远未能满足国内经济增长对提高直接融资水平的需求,但是如果一味地靠扩大新股发行速度和再融资力度,去实现直接融资比例的显著提高,则无异于拔苗助长,竭泽而渔。这种只求数量、规模和速度的发展模式,最终所牺牲的将不仅是投资者利益,更是资本市场本身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前景。
至于“损不足、以奉有余”的国际板,那就更不用说了。在央行货币紧缩政策导致股市低迷,尤其是在创业板泡沫破灭、大小非和机构投资者(尤其是公募基金)拼命减仓情况下,未来的国际板不管是大是小,对于市场资金都是一种分流,对于投资者利益都将意味着雪上加霜。
在“重融资、轻回报”市场定位没有根本改变之前,对于中国股市而言,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