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破解体制障碍

2011年06月02日 07:24 来源:金融时报

  胡萍

  记者胡萍在国务院做出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决策后,从中央到地方再到一个个企业,都将目光聚焦到可能决定中国未来经济走向的七大板块。日前,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切实加大工作力度,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这一轮由战略性新兴产业掀起的发展热潮能否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在国家战略的大旗指引下,战略性新兴又该如何“加速度”成为普遍关注的话题。

  内涵:战略性新兴产业再扩容

  在具有纲领性意义的“十二五”规划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有明确定位,即未来的“先导性、支柱性产业”。有专家测算,为实现国务院提出的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实现24.1%的年均增速。在这样的目标指引下,业内普遍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将逐步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力量。

  “当前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无疑是重要的一环。”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卢锋教授说,走出全球金融危机之后要想真正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还得靠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胡希宁教授也持同样观点,他告诉记者,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根据国家的规划,到2015年,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提高到8%,到2020年将升至15%;另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测算,未来3年新能源产业产值有望达到4000亿元;2015年环保产业产值可达2万亿元;数字电视终端和服务未来6年将累计带动近2万亿元的产值。

  事实上,考虑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以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潜在需求,各地都存在“抢先发展、先行先试”的思想,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呈现出蓬勃生机:在重庆,两江新区正在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聚集高地,5年内两江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值将达到2500亿元;在安徽,平板显示、LED光电和光伏产业基地已初具规模……

  发展:科学规划+创新驱动不难看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新兴产业为人们展现了光明的发展前景,但是,任何一轮新的发展都离不开科学规划以及技术的创新和突破。

  胡希宁表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首先要把握其基本要素,“它应该是具备高附加值的、低投入的,能够引领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的产业。在发展中必须有准确的定位,既要突破传统的产业分割又要与经济发展的规律相适应,更重要的是发挥市场的作用。”

  在卢锋看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是科学规划。“目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最主要的问题是资源分散、市场不够完善,应该认准重点产业,集中发展,加快形成竞争力。”我们看到,江苏无锡发展物联网产业就是成功一例。对比还可发现,去年国务院确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后,各地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如上海进行了细化聚焦,将高端装备制造细分为先进重大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民用航空制造三大类;海南省提出到2020年的分两步走发展目标,着重打造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此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还要靠创新驱动。卢锋认为,创新包括如何实现技术的突破以及建立与之相匹配的商业模式。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日前表示,“如果科技成果无法跨越创新过程的‘死亡之谷’,也就缺乏了创新的源泉”,他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创新驱动的特征,同时也遵循着技术发明、成果转化、产业兴起的基本路径。

  胡希宁建议,当前应该选择某些具备关键核心技术的产品,加快技术创新、提升产业链条的附加价值,并最终形成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有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链条。

  掣肘:政策扶持下的体制困境

  采访中,专家普遍表示,政府在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问题上,政策不少、钱也不少,但是体制机制的不健全给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持续发展提出了挑战。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也曾表示,早在1995年,我国就已明确提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其中包括发展新兴产业,之所以至今仍未实现转型,主要是因为存在的体制性障碍尚未消除。那么,如何深化相关体制机制改革从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呢?

  胡希宁表示,要消除体制机制障碍,建立一个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就应该更加注重发挥政府的职能,综合应用财政、金融等手段,结合适当产业政策引导来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苗圩建议,尊重市场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放宽准入门槛,简化审批程序,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体制改革,为各种资本有序进入和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其次,要综合运用产业、税收、财政、金融等手段,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充分发挥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的激励功能,有效促进技术创新和资源优化配置。

  我们注意到,国家虽然明确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框架,但是具体的产业目录和规划尚末出台。卢锋认为,未来新兴产业的发展情况还要看政策力度、配套性产业规划是否到位和完善。据国家发改委相关人士透露,由发改委制定的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细则已经基本制定完毕,近日即将印发。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