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02日 07:48 来源:时代周报
本报记者 李响 发自北京
“鄱阳湖何止可以跑马,现在走火车都没有问题。”本报赴江西采访的记者如此形容长江中下游的旱灾。更为严重的是号称千湖之省、鱼米之乡的湖北,据湖北省农业厅消息,秋冬春三季罕见连旱使该省农业受到重创,农作物、水产、畜牧三项直接经济损失超过80亿元。截至6月1日,中央气象台最新消息称长江中下游五省仍将持续干旱,6月3日以后才会有明显降雨。
五省大旱直接关系到农业收成,五省作为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区,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对中国粮食市场造成冲击,进而影响到宏观经济走势。
而事实上,市场的反应比预想的快得多。
5月30日期货市场收盘时,农产品期货价格全线上涨,其中水稻涨幅最为明显,早籼稻主力合约盘中一度放量上涨逾3%,强筋小麦等谷物期货亦强劲上涨。市场对于粮食减产的预期给出令人忧心的信号:在今年通胀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干旱是否会推升农作物产品价格,进而加剧当前的通胀形势?
大旱推升通胀
“当前大旱一定会对通货膨胀产生直接的刺激作用,”建设银行市场部资深研究员张涛不无忧虑地和记者谈起当前的旱灾,“这是在供给层面上推高通胀形势,已经不同于货币推高了。”
事实上,干旱推高通胀在中国屡见不鲜,过去的几年中,中国出现过三次比较大的旱情,无一例外都推升了食品价格,导致通胀加剧。2006年冬天至 2007年秋天,中国中部以及南部地区出现了约10个月的旱情,同期食品价格平均上涨幅度达到了27%,导致了通胀预期不断恶化,有学者认为这是2008 年中国出现恶性通胀的原因之一。一般而言,大旱会对人们的经济预期造成影响,市场自然会传递出粮食减产的风险信号,食品价格上扬,同时粮食投机活动也将相对活跃,反过来又将推升粮食价格上扬。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向记者表示,当前的干旱会加剧部分食品价格季节性上扬,从而推升CPI的预期,“一般而言,5月份食品CPI会出现季节性环比下降,过去10年平均下降0.7%。但是今年可能大大低于往年,很多食品的物价都与4月持平,预计5月食品CPI环比仅会下降0.2-0.6。”彭文生告诉记者。
一方面食品CPI难以撼动,另一方面非食品CPI涨势不减。彭文生表示,由于近期经济放缓,大宗商品价格回调,估计5月非食品CPI将环比上涨约 0.1%,而过去10年5月份非食品CPI环比基本是不上涨的。双重因素作用之下,“预计5月的CPI同比仍在高位,有可能创出本轮通胀的新高,”彭文生说,“我估计CPI的同比涨幅可能在5.4%。”许多相关机构也持相同看法。5月30日交通银行研究中心发布的月度研究报告就指出,5月CPI同比涨幅可能达到5.5%,达到年内新高。
对于中国的宏观调控而言,5月一向是个关键月份,通胀形势依旧如此迅猛,让人不禁担心6月和下半年的通胀形势。“6月份通胀的同比增速将继续上升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彭文生告诉记者:“5月的翘尾因素将推动6月的CPI同比增速,如果非食品CPI涨幅不能遏制,而食品价格继续呈反季节增长的话,有可能6月的CPI将突破6%”。今年全年高通胀的形势基本已经相当明朗了。
“如果将高通胀定义为CPI涨幅超5%,那么今年全年高通胀可以说是一定的,”张涛表示,“我的看法是中间高,两头低。6-8三个月是高点,破6%的概率大。去年CPI全年增幅在5%左右,今年应该略上一点,但应该在5.5%以内。”
恐慌心理暗生
通胀遭遇大旱,原本复杂的通胀形势越发复杂,似乎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通胀将继续走高。不论对个人还是企业而言,这都意味着压力。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黑龙江和安徽等中国粮食主产区,各路资本提前进入,开展投资建设加工厂和仓库,掀起“跑马圈地”的热潮。企业希望能占据产业链上游,但是今年跑马圈地如此之早,未必就没有通胀压力之下,企业未雨绸缪的意思。
不同于市场对大旱将导致粮食减产的疑虑,5月30日,中国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2011年小麦跨区机收启动仪式上表示,据农业部农情调度和专家分析,今年夏粮将获丰收,冬小麦产量有望实现连续8年增产,夏收油菜籽将实现恢复性增产。
不过张涛仍表示担忧:“就粮食而言,大旱对夏粮收成肯定产生影响,但秋粮难说,秋粮是大头,具体的还要看库存以及进口。”
“大旱当然会对目前的通胀造成影响,但是我更担心的是出现恐慌,”一位国外投资机构驻华资深高管告诉记者,“恐慌是可以传染的。”该人士解释,其实就基本面上来说,中国的粮食安全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是当前让投资者缺乏信心的因素太多了,一有风吹草动就让人联想到蝴蝶效应,“干旱仅仅是一个刺激因素”。
平安证券固定收益事业部研究主管石磊也表示,旱情对通胀会造成冲击,但是旱灾并不是唯一的原因,“猪肉、蔬菜、鸡蛋的价格都快速上升了,淡季不淡啊,”石磊告诉记者:“滞胀的特征已经很明显了。但是这种滞胀并不是大旱带来的,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供给约束已经越来越强了。”
市场层面上,投资者缺乏信心,经济增长的宏观背景又难以让人轻松,如此一来市场的波动就会更加剧烈。“事实上,我觉得上周一全球股市齐跌和中国当前的大旱有关。”前述高管向记者表达了他的忧虑。无独有偶,另一位国外投资机构的资深分析师也对记者说:“上周一的股市大跌,欧洲债务危机是一个原因,但主要还是因为对中国经济增速减缓的担忧。”
保增长还是压通胀
大旱之下,通胀持续走高,政策上的调整也就势在必然了。事实上,5月28日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吴晓灵就对媒体表示,今年央行不会放松货币政策,7.5 万亿的信贷应该是底线,“我们为了要消除通货膨胀压力的货币条件,就必须控制货币供应的增长。而控制货币供应的增长,必须做到信贷投放的有保有压。”虽已离开央行,但吴晓灵的表态仍可被看做是中国高层战通胀的一种决心。彭文生则预计货币政策会进一步紧缩,“估计6月份会有一次加息”。货币紧缩当然可以遏制通胀,但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时候,会不会对经济平稳增长造成冲击?这样一个特别的时期,政策上的任何细微变化都会给市场带来疑虑。
“事实上,若单单是供给层面产生的通胀压力,2007年的财政手段就是很有效的,”张涛告诉记者,“当时针对猪肉价格带动的食品通胀,财政部开出了一系列惠农补贴,可以称之为十全大补方,很有效地克制了通胀。”其实今年中央政策也有惠农措施,张涛说:“年初出台的水利政策,联系到一号文件,都有相关的利农措施,只是没有料到旱灾来得这么猛罢了。”张涛认为,中央政策上是有备案的,不至于会因为旱灾乱了方寸。
张涛告诉记者,当下的经济政策取决于高层如何判断,是保增长还是治通胀,“保增长就意味着保就业。”他分析,现在看来治理通胀还是重点,随后是否产生滞胀则要看实体经济的利润空间会因紧缩政策收缩多少,“如果空间还有,只是挣多挣少的问题,我看半年经济数据出来之后,将是密集的调研,到时候政策会清楚一些。”他认为,中央还是准备压下高通胀,为此宁可冒滞胀的风险。
对于中国当前的通胀治理而言,国内政策调整,信贷紧缩是必然之举,但未必就完全有效。中国的通胀形势能否真正见顶回落还需要看美国的变化,“美国渐进推出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虽然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不会太大,但是肯定会对世界宏观经济造成影响,中国也不例外,”彭文生判断,“量化宽松结束后,年内美国还会保持低利率的政策,中国资本流入的局面不会改变。”彭文生的预判也与中国官方对输入型通胀的忧虑基本一致。但这一局面在全球市场联动的今天无法避免,如何处理这一问题,也将是政策不得不考虑的。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