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02日 07:48 来源:时代周报
赵世龙
江南,是人们古诗词里读着湿漉漉、水灵灵的江南。所谓暮春三月,鸢飞草长,杏花春雨的江南。
这个诗意的词条,是和烟雨濛濛连在一起的。据《中国国家地理》专题考证,江南自古的核心区和原始意义出处,就是洞庭、鄱阳两湖流域,后来才演变成长江中下游泛地理概念,再后来才被狭义地理解为长江三角洲。
长江占中国地表径流水量的26%,年径流量达1万亿立方米(全国为2.8万亿立方米),这些水量中60%都流经洞庭湖和荆江(长江宜昌以下至城陵矶)。洞庭湖每年蓄水3000多亿立方米,其中来自长江的洪水占1100亿-1200多亿立方米,汛期时约1/3的长江洪水从松滋、太平、藕池三口灌入洞庭,调蓄洪水达到1万-2万立方米/秒。
如1954年大洪水时调蓄了280亿-300亿立方米,1998年的洪水也调蓄了250多亿立方米,均占当次洪水总量的30%多,所以说“洞庭天下水”、“长江之肾”一点没错。
在罕见的酷旱前,长江中下游几近赤地千里,多湖干涸,入梅季节,却无一丝江南烟雨的风采,江南似乎已不复存在!
三峡工程首遭质疑。它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江湖格局。自2003年6月三峡蓄水后,江水反补洞庭湖和鄱阳湖,就已罕见。
早前对外的宣传中,三峡的功能是防洪第一,灌溉保水第二,发电只占第三位。现在看来,发电倒成了它最主要的功能。
湖南水利厅提供了江湖关系变迁和与三峡大坝关系的相关佐证。长江出三峡进入荆江后,经南岸多年溃决形成的松滋、虎渡、藕池河南流入洞庭。这三口的松滋河东支,2002年以前平均断流150天,2003(三峡蓄水)-2007年平均断流骤增至205天;虎渡河断流由2002年前的127天增加到155 天,而南闸以下一般断流时间达到280天以上;藕池河西支由断流241天增加到近几年的平均每年255天,其中2006年断流长达338天,是有记载以来最长断流纪录。
全年几无江流济湖的洞庭,岂能不干?而三峡水库调节库容已消耗4/5,若雨季再不来,长江流域将面临“无水可补”局面。
这一是因为全流域干旱造成的降雨太少,二是三峡上游的多个梯级水库及支流水库都把水蓄着,上面无水下来,光怪三峡不放水,岂不有点冤?主要问题出在水电的连锁利益,一级级锁住了奔腾的大江,下游的2亿人民只能在苦旱中眼巴巴地望穿春水。
人祸更是在灾变中放大助推了天灾。
上世纪50年代末,湖北方面趁1954年大水后国家进行荆江整治,结闸堵上了所有长江北岸的通江湖口;后来更是违规增高了洪湖隔堤,使得即便是大洪水年启用荆江分洪区,北岸分洪的洪水也无法进入洪湖分流泄洪,因此造成国家即使启用荆江分洪区,分泄洪的能力也有限,因此一般启用价值不大,这意味着造成既成事实,将洪水往南岸赶,长江洪水调蓄的“大肾”(洪湖)被摘掉了一个。
近几年枯水期的缺水苦旱,以及三峡成库后的清水下泄、淘深河槽,间接拉低湖泊水位,使得江西谋划在鄱阳湖口修堤结闸,以选择对自己有利的避洪保水时机开合通江闸门。
洞庭湖因为与长江直接的调蓄关系,无法结闸断江,但洞庭水系的湘、资、沅、澧四水上,也在谋划多建截江拦水大坝……
长江中下游七千座匣门匣断了通江,真成了防火防盗防长江么?曾几何时,长江中下游有九穴十三口通江,在几百年间、尤以近半世纪为甚的人为改变自然活动中,通通不见!
凡此种种的人为干预水系生态做法,都在试图用“三峡式手段”抵消三峡对中下游的负面影响。
专家因此忧心忡忡,担心随着长江干支流抢水的加剧,今后武汉、南京的长江江面,也许会变成一条水沟甚或如黄河中下游一样断流!
那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水乡江南呢?真的以后只存留古典诗词里,只存在你我记忆中?那教华夏子孙们情何以堪?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