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统计局央行处级官员因泄露经济数据被处理

2011年06月04日 08:22 来源:深圳新闻网-晶报

  又到了月初的经济数据披露期,在宏观部门的正式数据出台之前,各大券商都要发布各自的数据预测报告,不过,今后一段时间这些报告的命中率应该不会太高,因为在最近的统计风暴中刚刚挖出了潜伏在宏观经济部门的“鼹鼠”。

  高层谴责数据泄密

  “国家统计局严厉谴责任何泄露还在保密期数据的行为,我们相信任何违法的行为都必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国家统计局也一直高度重视发布前数据的保密工作,为此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制度和程序,进一步缩小了涉密数据的人员和范围。”在4月15日统计局一季度数据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强烈谴责了数据泄密行为。

  这是因为就在此前的一天,有媒体精准地公布了一季度数据。同样的事情在1月和去年6月也出现过,更早之前的2008年7月也曾有境外媒体提前公布了这些重要数据。在这一系列的数据泄密事件中,表面上都是由媒体引发的舆论漩涡,但真正的幕后黑手却指向了某些国内券商,包括一些中字头的顶级券商。而且,这些数据泄密事件背后,都隐隐约约牵扯到了金融市场的利益。

  泄密作为刑事案件处理

  “今年的几次数据泄密事件引起了政府高层的重视,在3月底就有宏观部门的涉及人员相继落马。这些人职位不高,多是处级干部,但都位于能提早接触到数据的核心部门,虽然还没有最后的定论,但应该是作为公诉的刑事案件处理。”一位内部人士告诉记者,统计局办公室和央行研究局的一些人员已经相继离岗。不过,对于是否追究涉事券商的责任仍未有定论,而且这些机构一般都是通过中间人收买资料,比较容易撇清关系。

  一般而言,政府部委的机要部门的人员获得数据更加容易一些。以央行研究局为例,其主要职能是,围绕货币政策决策,对经济增长及运行进行分析与预测;研究跟踪金融法规;跟踪研究我国产业政策和其他部门经济动态以及货币信贷、利率、汇率、金融市场等重大政策的执行情况等。其中,研究局的一个处室承担了编制央行企业商品价格指数(CGPI)的职能,该处室的工作人员接触到的统计资料相对较早。

  数据背后隐藏真金白银

  其实,一些政府官员与金融机构之间过于密切的关系早已是公开的秘密,许多券商乐于聘请政府宏观部门的官员在公司担任职务,不少券商的首席经济学家也多有政府背景。从2008年开始,每年都有CPI数据提前泄露的传闻,这已成了影响我国经济安全和统计部门权威性的一颗“毒瘤”。但此前没有涉事官员被处罚。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即CPI,对于普通公众而言,这个数字不过是反映了我们的物价感受。但是,对于金融市场而言,提前获得这些数据,或者有意泄露这些数据,往往意味着能够得到真金白银的利益。在4月14日,香港媒体提前曝光内地经济数据后,推动欧元兑美元升至1.45美元附近。

  在国内金融市场上,这些消息泄露的前后,市场都发生了较大的波动。有金融业界人士分析说,如果有机构利用这些数据在市场套利,普通投资者将蒙受巨大损失。事实上,许多境外市场上都有中国指数在期货市场上市;如果在中国抛售A股,在境外做空中国指数,那将能够成为A股暴跌的真正赢家。(经济参考报)

  □相关链接

  部分经济数据泄露事件

  2008年7月8日

  路透社中文网站刊登了对我国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的预报。称该消息来源于“两位熟悉CPI数据的政府官员”,8天后,国家统计局公布我国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GDP、CPI等重要数据与预报数据丝毫不差。

  2010年6月

  中国5月份出口额数据在海关公布之前,被国外媒体报道,导致A股当天发生惊天逆转。

  2011年2月14日

  外媒引用匿名人士消息称,由于中国调整了CPI的权重,1月CPI同比上涨4.9%。当日,沪指大涨2.55%。这一数据在2月15日得到统计局数字的证实。

  2011年4月14日

  香港媒体援引不具名消息称,中国3月CPI同比增长5.3%-5.4%,3月新增人民币贷款6800亿元,这两个数据与此后统计局公布的实际数据惊人地吻合。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深圳新闻网-晶报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