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10日 01:00 来源:中国企业报
特约记者 刘明/文
“有卡卖吗?”
在5月底国务院下发《关于规范预付卡管理的意见》之后,北京百盛购物中心门口收购物卡的“黄牛党”依旧还在,只是不显张扬。购物卡的回收折扣也未有多大变化。
5月23日出台的商业预付卡规范意见,要求1000元以上的实行实名制,但并不能阻碍“黄牛党”的正常交易。记者了解到, 在央行要求逐步形成外部监管、行业自律和内部控制三位一体的格局,强化对于跨行业、跨地区、跨法人使用的多用途预付卡实施监管后,商务部目前也正在起草相关的政策文件,加紧对预付卡进行标准化管理规范。
目前,大部分企业都把预付卡销售作为一个营销手段,导致中国庞大的预付卡产业链产生。而大量的企业获得消费者的预付资金,并将该资金用于难以监管的各种活动,实际上已有银行吸储和变相集资的性质,但是并未纳入监管。
“说他们是‘影子银行’没有错,他们获得了居民预付的资金,每年多少亿的利息,还不用支付。目前大量的监管还是空白。”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郭田勇对记者说。
沉淀资金1.6万亿
“上海的几家连锁美容院,每年卖卡都可以达到数亿元,更不用说那些大的超市、银行以及专业发卡公司了。”上海商学院法律行政系法律教研室主任段宝玫说。
几年前段宝玫在市场调研中发现,由于这种预付卡作为一个销售工具的良好性能,使得各种不良的灰色消费也夹杂进来,并造成中国的预付卡市场急剧膨胀。
但是这样的资金和预付行为,大部分没有被监管。段宝玫指出,上海多年来在美容、健身以及多个领域的预付卡消费,出现了资金被卷走的情况,这样的投诉很多。法院难以立案,消费者难以追究公司责任。
这背后的原因是,央行对于多用途预付卡有监管,但是美容、健身、吃饭等预付卡属于没有第三方支付监管的单用途支付卡,只在内部使用。“因为法律监管属于空白,上述的法律纠纷太大。”
而中国目前到底有多大的预付卡市场,仍难以统计。
《2009年中国预付卡行业报告》显示,截至当年年底,国内流通领域预付卡发卡资金规模达到10925亿元,交易笔数17.5亿次,吸收沉淀资金约397亿元。全国30多个省市的283个地级以上城市的主要商场,都发行过单用途预付卡(只限于商场内市场)。
上述报告的一位起草人告诉记者,近年来预付卡市场每年以2倍于经济的增速在扩张,年均增速30%以上,按此判断,2010年的预付卡发卡资金规模可能达到1.3万亿,2011年将达到1.6万亿。
不过,这个数字可能仍有些保守。郭田勇告诉记者,一个城市发行的交通卡都达上千万张,仅此一项沉淀资金就是巨额的。“目前全国无法统计,不过这个数字应该是惊人的。”
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以上海为例,迄今为止发行的交通卡有3800万张,按照每张沉淀100元计算,就是38亿。而在2008年时,全国的公交IC卡就发行了8000多万张。目前以全国1亿张交通卡来看,沉淀100亿元资金并不夸张。
监管难题
目前,大量的城市无论是购买天然气,还是购买水电等都使用了预付卡,再加上居民美容美发、汽车加油、吃饭、健身等使用的预付卡,则全国累计预付卡沉淀资金,应该是巨额的。
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合同监督管理处副处长李颖琳指出,目前社会上的预付费消费卡,存在很多过期作废、不换、不退及最终解释权属问题,大量“沉睡”的消费卡余额被经营者无偿占有,容易引发争议,消费者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北京市投诉部门的分析显示,2010年共受理预付费类投诉1871件,同比增长了将近40%。今年截止到5月30日,受理预付费类的投诉达到367件,涉及消费者991人次。
同时,监管部门接到消费者投诉之后,处理起来没有明确的依据,行政处罚又没有依据,造成执法部门陷入进退两难的处境。“关键是,大量的预付费消费卡采取的是不记名的方式,采取现金支付,存在一个规避金融监管、账目监管的可能性,另外在一定程度上也为行贿受贿腐败滋生提供了土壤。”李颖琳说。
为此,上海金融学院政法学院院长薄海豹曾经起草了《上海市预付费式消费卡、会员卡管理办法(草案)》,提出对于单用途支付卡的发卡资质和资金要求、资金使用等给予规范监管。上海商务部门、人大等也进行过调研,不过最后并没出台。
北京市目前起草了《消费类预付费服务交易合同行为指引》,但是仅限于健身娱乐、理发及美容保健、汽车清洗及保养、洗染和洗浴五个行业。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合同监督管理处处长廉建设认为,该合同示范文本不带有强制的推行和实施性质,仅仅是“在相应制度尚不完备的情况下,对北京市的预付费服务交易行为能够起到一种指示和引领的作用”。
谁来负责预付卡的监管目前仍存争议。李颖琳认为,预付费消费卡涉及的监管部门非常多,需要工商、金融部门、司法部门及检查部门形成一个协助和配合的合力,以此共同营造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交易环境与氛围。
根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规范商业预付卡管理的意见》,央行负责监管多用途的预付卡监管,商务部负责单用途预付卡的管理。目前商务部正在起草对于单用途预付卡的管理办法。
金融风险
不过目前商业预付卡的实际发展,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挑战了国家的调控。
以单用途预付卡为例,一家美容院或健身公司等机构,每年发卡的数量可以达到上亿。该种卡属于内部运行,并未经过第三方的支付机构监管。这就导致一个情况,发卡方可能会拿资金用于小金库,或者用于投资,甚至用于炒作房地产或者股票。
而上述收取的预付资金,作为消费者要及时消费的资金,应该作为活期存款存在特定账户上,这被央行统计为M1。但是如果企业将上述资金放在小金库,可能会以定期存款(包含在M2)的形式存在。如果用于投资股票和房地产,则更是改变了资金用途。
更离奇的是,目前一些游戏公司发行游戏的预付卡,实际网络也进行虚拟货币的交易,上述交易与实际的人民币交易挂钩,这使得整个预付交易更加复杂,沉淀资金以及走向更是难以让央行监管。
郭田勇指出,这些发行单用途预付卡的企业,如果募集资金数额太大,其每年仅仅大量的利息收入就非常惊人。而作为国家管理的漏洞,暂时还难以管辖。“这就有影子银行的特点,每年大量的沉淀资金,多的利息就有数亿元,这需要很好地监管。”郭田勇说。
据悉,目前仅仅以全国发行的上亿公交卡为例,全国沉淀的资金可能以百亿元计算。其利息每年的收入用在何处,到底归谁,这些都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说明。类似的,居民预付电费、水费、汽油费、电话充值费,其管辖以及利息的处理,还是法律的空白。
此外,如何规范预付卡发行机构,一直以来都是非金融企业监管的难题。5月25日,国家七部门联合制定《关于规范商业预付卡管理的意见》,要求建立商业预付卡购卡实名登记制度,加大对商业预付卡市场的管理力度。同时规定,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任何非金融机构不得发行多用途预付卡,一经发现,按非法从事支付结算业务予以查处。而对商业企业发行的单用途预付卡,商务部门则将适时出台管理办法。届时,企业将不能再随意发行购物卡。
但一位知情人士指出,“核心的问题是,上述管理办法涉及到央行等监管问题,地方无法出台全国意义的法规。”
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赵萍有自己的看法。她认为,预付卡在国际上是一个通用的促销办法。对于单用途预付卡,如果居民购买很多,企业获得了大量的资金,其利息收入可以归于企业。
同样,国外的大型零售企业也在发行信用卡,即居民可以先消费,后支付钱,这与单用途的支付卡“先交费,后消费”是相反的,起到了企业促销的作用,核心的问题是,发行信用卡,则有了信用价值,这跟预付卡还不一样。
“所以中国未来的预付卡应该逐步向信用卡转变。为此,央行必须要做好第三方支付结算监管。”赵萍说。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