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传统唱片业与互联网的战争

2011年06月10日 14:51 来源:《环球企业家》网站

  传统唱片业与互联网的战争没有结束,不过新技术的应用让其有了和解共赢的可能

  十年前,音乐唱片行业没有人会料想到互联网会扮演一个多少令自己无奈的角色:它闯入唱片业的音乐宝库,将里面的金币全部抛洒出来,网民不需要弯腰,仅凭几个点击就能夹起金币在耳畔听到美妙的声音。

  传统唱片公司的老板只能不断地收到坏消息,盗版音乐直接导致实体唱片销量锐减。1999年全球唱片销售269亿美元,而十年后的2009年,这个数字只有170亿美元。正版数字音乐的营收虽在持续增长,但增量仍不足以弥补实体唱片销售的萎缩。其中的差额就被盗版音乐产业链的黑洞所吞噬。

  但不买唱片不意味人们对音乐的需求萎缩了,相反互联网在释放用户对音乐的需求。音乐数字化是大势所趋,相比过去,使用数字音乐的用户总量是在增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2010年网络音乐用户是3亿6千多万,仅次于网络搜索引擎的使用。这其中绝大部分的服务是由盗版提供的。

  现在,互联网巨头们正打算用新产品把盗版生意给抢过来。3月底时,亚马逊推出的云播放器,直接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播放音乐。5月初,谷歌也推出类似苹果iTunes一样的音乐管理软件,来吸引移动终端用户。

  百度或许称得上是盗版MP3最大的获取地。百度MP3搜索曾经给百度带来巨大流量,其搜索结果也包含大量盗版音乐链接,用户能够通过搜索轻易找到盗版音乐下载,而版权所有者却没有获得任何收益。但百度最近终于决心将互联网音乐产品重心转向正版音乐社区"ting!"平台。

  互联网正在对唱片业的重塑,也在试图寻找双赢的方案。苹果公司基于iPod和iTunes封闭模式以硬件设备促进正版音乐销售,向唱片行业分成,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国内外也出现一些正版数字音乐的产品和模式探索,在内容制造以外的更多环节,给音乐注入互联网的基因,以求在惠及用户的同时让唱片行业分享数字音乐带来的富矿。

  量身定制

  在过去,通常是用户知道自己喜欢哪个歌手、哪类音乐,甚至要知道歌曲的名字,再去获得音乐。但在未来,你听到喜欢的音乐的过程将会被重构。在网络时代,每个人都能拥有一个专属于自己的音乐电台。而不再是单个用户在互联网中搜寻质量难保的盗版音乐。

  传统电台的模式是大众传播,在广播时代播放的歌曲是由广播台来挑选,将同样的歌曲通过电波传送到所有人。而网络音乐电台的特点是能够给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通过算法向用户推荐播放一些用户可能会喜欢上的歌曲,随着长时间积累用户操作习惯,电台也将变得更加懂你的口味和喜好。

  豆瓣FM正在努力将豆瓣音乐网站积累的已有的用户喜好数据转化成一个"个性化推荐"的服务。知道一张专辑容易,但是到了豆瓣音乐看评论推荐后,用户仍然会对音乐没有感觉。"音乐是非常直观的东西,如果能听到的话,听个几秒钟就会有感觉。"豆瓣CEO杨勃对《环球企业家》记者讲述当初做网络音乐电台的初衷,是在评论之外需要一个能体验音乐的产品。豆瓣音乐也与版权方合作,提供一些曲目可以直接播放。但电台操作更加简单,像听收音机一样,点击播放放在那就可以了,用户可以同时干其他事情。相对用户在豆瓣找到音乐看评论再试听的操作习惯,电台更多的是"被动收听和陪伴"的功能,在播放用户收藏的一些音乐同时,也帮助用户发现一些过去没有发现到的音乐。

  豆瓣音乐负责人、豆瓣首席科学家王守崑介绍了这背后的原理。用户自己在豆瓣上收藏的音乐、这些音乐的标签、音乐的作者,收听时对"红心"和"垃圾桶"操作行为等都会成为算法中的组成要素。

  比如用户收藏了一首陈奕迅的《浮夸》,同时给这张唱片打上了"粤语"、"流行"的标签,那么豆瓣FM推荐陈奕迅其他粤语作品的可能性就会大很多。电台的推荐播放会有用户已经认可和收藏的音乐,也会带领用户去尝试新的东西。在发现新的音乐上会根据音乐本身的相关性和用户之间基于兴趣的好友关系来智能化地推荐,这也是一个效果随时间积累会越来越好的过程。

  除了豆瓣FM以外,国内也出现了很多大厂商看好网络音乐电台,比如百度、人人网、新浪微博(http://weibo.com)等,都在试图结合自己已有的优势比如流量或者社区来扩展用户,不过都尚未达到大规模盈利阶段。而在美国,苹果模式之外,数字音乐则有望出现新的曙光。网络音乐电台Pandora在今年2月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了IPO申请,拟融资1亿美元。其盈利来自免费音乐结合广告和付费音乐无广告的增值服务模式。

  有这么多电台和音乐服务,从单纯的音乐播放产品上说,各家替代性很强。而谁能更懂得用户的心,提供更好的推荐和收听体验,谁将会拿到关键一分。而Pandora做到这一点采取了一种很极端的做法,由人工手动对歌曲按照400多项指标进行量化打分,这个曲库规模有60多万首。

  泛音乐

  传统人们对音乐的理解是声音,而视觉则往往与音乐无关。但自音乐MV形式和MTV电视节目的出现,音乐的内涵被扩充和丰富了。随着手机的画面呈现效果更好,有线及无线网络带宽的增加,加载视频的音乐开始有了更大市场。

  "音乐MV视频表现的不仅仅是声音,还有场景、故事情节、艺人的发型穿戴甚至举止动作,我把它叫做'泛音乐'。"音悦台CEO张斗对《环球企业家》记者说。音悦台是一家以提供音乐MV视频为主的网站,就像网络音乐电台是收音机的网络版一样,音悦台像是MTV音乐电视的网络版。自2009年7月上线后至今,月独立用户已达1100万。

  音乐MV视频更加直观,而且包含的元素也更多,让人们消费音乐的门槛进一步降低。"泛音乐"也是一种流行时尚,甚至能吸引那些对单纯一首歌的词曲演唱不太感兴趣而对明星和流行趋势感兴趣的人。"现在坐在那听音乐听到流泪的人很少了。"张斗说,音悦台定位于为大众的音乐需求服务,在这里,Lady Gaga的流行音乐MV和小众歌手MV都会在首页上出现。

  音乐视频的影响和需求在电视时代就已经展现出来了。欧美观众曾身处在一个MV盛行的时代,很多年轻人成为MTV一代,他们的穿着打扮和言语思维都深受音乐电视的影响。而流行音乐行业则因MTV这个更有力的传播渠道而改变,比如韩国演艺明星在新作品推出前一般都会花费大量成本精心制作一个MV,以在电视上宣传推广。

  这种对音乐视频的广泛需求在互联网上也同样火热,由Google、环球音乐和索尼音乐等联合创建的音乐视频网站Vevo于2009年12月上线,在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Vevo网站的访问人数从3600万增长至5600万,视频浏览人数从3200万增长到5100万。据其CEO称,大约有350个品牌正在排队购买广告。而Vevo的排名在音乐网站领域占头把交椅,在全美视频网站中位列第四。

  从音悦台用户和内容数量增长也可以看出这种需求的存在。在不到两年积累月访问用户1100万之外,这其中的用户也向网站贡献了大量的内容。音悦台的内容来源是由用户上传MV,同样的MV由编辑挑选质量最好的那一版本发布出来,音悦台与版权方达成版权合作。"有时候,版权方手里也没有质量这么好、这么全的MV视频,很多用户是把他们收藏的家底拿出来分享。"联合创始人时颖介绍道。如今,音悦台积累了15万个视频内容,其中9万个是高清内容。

  音乐的社交

  社会化已经成为互联网发展的一股浪潮,即使一个网站没有自己的社区,也会通过与SNS、微博这样的开放平台合作,达到自身的社会化。用户在其中互动、结网、分享,促进信息和内容流动,增强对网站的粘性。

  音乐网站的社会化很早就开始了,甚至社交网站成为全民热潮也是起于音乐相关的社会化推动。Myspace早期是以音乐爱好带动用户注册,最初的目标用户是16岁以下的对音乐感兴趣的那些孩子。而当SNS这种新模式和音乐结合,在学校里的孩子中就刮起了一股旋风。Myspace曾成为全美第一大社交网站,也聚集了全球35万音乐人。它的火热也证明了音乐与社区结合的强大力量。

  像腾讯QQ空间中播放组件、百度推出社会化音乐平台ting,新浪乐库在新浪微博上置入电台、融合微博等,音乐产品与社区也在互相交融构建产品矩阵,为用户提供更方便的音乐服务。

  豆瓣网的豆瓣音乐本身可以看作是一个大社区中的小社区,在豆瓣整个文化产品消费分享的大社区中供用户讨论音乐内容和结识同好。这其中也有很多音乐人,据王守介绍,豆瓣也是感受到音乐人与听众互动交流需求越来越强烈,才开发了豆瓣音乐人板块。入驻的音乐人可以举办活动、提供作品试听等。对音乐人来说,有一个展示推广的页面能与听众更紧密的互动,是一个很好的收集反馈的渠道。而对音乐爱好者来说,人以群分,社区已经对人群分类,在这里能够更好地结识同好和交流感兴趣的东西。好友的推荐也是发现新音乐的很好的途径。而对于网站来说,有了用户之间结成的关系,用户获益会更多,离开的成本就更大,用户对网站产生的价值会更大。

  音乐社会化也不仅仅意味着音乐网站的社区,SNS和微博也是传播和分享的渠道。像豆瓣FM播放的歌曲、音悦台的视频MV都可以分享到其他社区。基于好友关系和SNS、微博这种链式传播渠道,音乐作品和网站有时能意外地获得病毒式的传播。

  至此,音乐已不再是一个人的事了,更不只是某个播放器中发出的声音而已。自音乐创作者至收听者之间的通道将带来全新改变。当然,对于一个音乐爱好者来说,对这个通道的感受却将越来越淡化--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想到音像店这个词了。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