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夹板医驼子

2011年06月12日 23:48 来源:新世纪周刊

  解决国内投资者的海外资产配置、给国家外汇储备寻找出路,放开百姓自主海外投资即可。亦可允许外国公司直接发行A股,何必新设国际板?

  □ 简直 | 文

   blog.caing.com/jianzhi

  A股市场的毛病,不同的人着眼点不一样。有人说国人赌性强,使A股估值过高;有人说政府推出资本市场只图融资方便,还经常杀鸡取卵;有人说A股市场偏向大型国企,而民营企业不可偏废;有人说A股市场不够国际化,不能使交易所所在地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每种说法,政府都本着执政为民的精神悉心回应,这使得证券市场成为仅次于足球运动、最具透明度及互动性的事物:为了解决估值过高,政府加快了审批上市的供股力度;为了回应圈钱非议,有时政府会叫停新股发行;为了纠正偏向大型国企的印象,政府连续推出了中小板和创业板;为了市场的国际化并助力国际金融中心,领导有力表态“我们离推出国际板越来越近了……”言归正传,这回说说国际板。

  最初提出国际板,是一些早年以“红筹”方式注册海外主体完成海外上市的大型央企,看着一批批以H股方式海外上市的公司轻易回归A股的酒池肉林,气愤不过,遂炮制的回归方案。由于现有沪深A股市场均没有留出注册于海外的企业发行上市的接口,很自然地提出了“国际板”这么一个看上去很牛的词汇。后来推动者们觉得单纯“红筹回A”可能不足以打动领导和群众,于是,一些国际大蓝筹也被裹进了合唱团:给国内股民以投资于国际大企业的机会,这成为推出国际板的一个强有力的注脚。

  当然,要在动员群众的基础上,最终能够打动领导,单纯说“给国内投资者以投资海外蓝筹企业的机会”还差点火候。因为在这个大帽子之下,QDII成行了,并成功地使广大国内投资人损失惨重;“港股直通车”也差点成行了,当然也差点使A股崩盘。事不过三,这种虚头八脑的大话诓不着人了。但国际板另有一套说辞,或许能真正挠到痒处。

  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突破3万亿美元,为了给这些外汇储备找出路,全国人民没少操心。引进一些股本权益类资产到国内“池子”里,不就正好可以解决一些外汇使用的问题?如果同意外国公司以外汇在境内公开发股,则股民可以用人民币兑换了外汇去买,外汇由外国公司拿走;如果同意外国公司以人民币在境内公开发股,发行人也可以用募集到的人民币资金向外管局换取外汇汇出,人民币也得以回笼。真是怎么搞怎么对的买卖嘛。

  于是,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到处是“国际板用外汇还是用人民币交易”的话题,就是在“两种办法似乎都对”的前提下内部协商的过程。境内用外币交易的B股市场,也颇为之激动了几次——如果确定国际板用外币交易,不启用当下奄奄一息的B股市场这个壳,简直说不过去。

  左研讨右议论,真理越辩越明:如果用外币交易,势必要放开投资者购汇。为保持市场的活力,还不能像现在这样每人每年设限5万美元——这不就是资本项下自由兑换了嘛!如果以人民币发行股票并交易,由外国企业以募集资金去换汇,则数字可控:想让它多换汇就加大审批上市力度,想关闸就暂停上市,或可加大审核力度。

  于是,一时间,国际板以人民币交易几乎不再有争议,B股市场复归一潭死水。

  有明白的看官肯定要问了,解决国内投资者的海外资产配置也好,给国家外汇储备寻找出路也好,何必非要一个国际板?让百姓自主海外投资不行么?松绑证券法及交易所规则,让外国注册公司直接选择申请在上海主板、上海B股、深圳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深圳B股发行上市不行么?板还不够多、不够乱吗?

  正如时下妙语,“你不能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如果愿意醒来睁着眼睛做事,何来与深圳主板一模一样的中小板?又何来跟中小板一模一样的创业板?这些新设的板块,除创设更多位置,不就是给市场又提供了一票短炒概念的机会,而最终结果是更多的投资者被套在新设的山顶上?

  对“板”的灵活运用,古人有一种更为形象的比方,叫“夹板医驼子”:“譬如有人卒患脊偻,诸医疗治。医以酥涂,上下著板,用力痛压,不觉双目一时并出。脊虽得直,命不得存。”

  作者为投资业者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