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龙头昂起产业兴

2011年06月13日 19:11 来源:中国财经报

  —— 河北省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纪实(产业富民篇)

  □ 本报记者 贺利娟 解希民 黄奎

  安平的猪,三河的牛,滦平的鸡,隆化的米,临城的核桃,平泉的蘑菇,永年的蔬菜,巨鹿的金银花和枸杞……这些响当当的“特”字号农产品不仅托起了河北省农业综合开发的千秋业,也打开了农民增收致富的大门。

  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以来,河北省累计扶持产业化项目1019个,全省有171家企业经过扶持,成为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7家。

  昔日“种一葫芦打两瓢”,而今“地里长了‘摇钱树’”——

  “点土成金”做大特色产业

  初夏时节,走进地处太行山区的临城县,满眼的核桃树令人赏心悦目,再往深处走,核桃林很快便淹没了行人的身影,恍若置身世外桃源。

  临城县副县长刘志林告诉记者,临城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县内“七山一水二分田”,县委、县政府立足本地实际,把薄皮核桃产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一个重要抓手。2004年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生态治理项目以来,生态治理规模已达到9.48万亩,新发展薄皮核桃6.34万亩。在农业综合开发的带动下,全县发展薄皮核桃10万余亩。到2010年底,有经济产量的3.5万亩,年产122万斤,产值5000多万元,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918元。

  随着核桃产业的发展,临城先后涌现出了30个种植500亩以上的大户,37家种植股份制企业,36家核桃专业合作社,已建成我国北方最大的优质薄皮核桃生产基地。

  绿岭果业有限公司是由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发展起来的薄皮核桃产业龙头企业之一。置身于生机盎然的万亩核桃基地,该公司副总经理王兴国告诉记者:“以前这里全是荒岗,是在农业综合开发的扶持下逐步发展起来的。”公司成立初期,农业综合开发部门帮助治理并建立起了7000亩的核桃基地,现如今已发展到1.5万亩,年实现利润1500万元。在绿岭公司的带动下,全县8个乡镇9000多农户栽植薄皮核桃10万多亩,户均增收1800元。

  据了解,近些年来,农业综合开发累计向临城县投入资金6000余万元,支持薄皮核桃产业的发展。规定规模在百亩以上的,每株平均补助2.5元。50亩以上的,每接活一株薄皮核桃树补助0.3元。每年由县财政从支农资金中拿出10万元,对完成任务的乡镇和部门以及为核桃产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进行奖励。仅2010年度投入的开发资金就达1746万元,发展薄皮核桃1.13万亩。

  曾经以干旱著称的临城县,如今终于有了自己的“绿色名片”——薄皮核桃。

  邢台市农发办副主任楚士坤向记者透露,在临城县薄皮核桃产业的影响下,从2010年起,邢台市财政投资1亿元在4个山区县实施优质核桃种植项目,参照农业综合开发的模式,建设太行山百里核桃产业带。

  据了解,作为农业产业化的有力“推手”,河北农业综合开发围绕全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突出果品、蔬菜、乳品、肉类、粮油五大加工业,着力打造优势产业集群。

  优势产业的壮大,受益最大的是农民。今年65岁的乔二民是临城县黑城乡乔家庄村的核桃种植大户,同时也是绿康薄皮核桃合作社社长。几年前,时为村支书的他带头承包了30亩荒岗地,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点拨”下点“土”成金,荒岗地变成了育苗良田。

  “农业开发就是好,原来‘种一葫芦打两瓢’,现如今,修了路、打了井,荒岗变成了良田。育一棵核桃苗能挣8元,30亩地一年下来30万元到手了,这可真是‘摇钱树’啊。”老乔指着一大片长势正旺的核桃苗得意地告诉记者。

  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助推下,农业优势产业和发展产业化经营相辅相成、相映生辉,带动河北农民奔上富裕路。

  龙头企业连农户,“一根甘蔗两头甜”——

  扶持企业就是补贴农民

  走进河北企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目睹着现代化的生产加工车间和一条条繁忙而有序的流水线,才知道什么算是真正的产业化。从新鲜的芦笋进入生产线到速冻真空包装,完全是在现代化流水作业线上“一气呵成”。

  “企美能有今天,多亏了农业综合开发的扶持,若没有他们‘雪中送炭’,企业或许早死掉了。”说这话的是企美公司董事长赵鱼企。据悉,在企业最关键的发展阶段,2005年、2006年和2008年,农发办3年投入扶持资金1425万元,先后建设了年产万吨速冻芦笋保鲜果菜加工出口项目、真空冷冻干燥生产线项目和6000吨精细果蔬速冻加工扩建项目,使企业起死回生,并得到迅速发展。企美公司现已发展成为集有机果蔬种植、加工、面食加工与出口销售为一体的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并有望成为中国创业板有机第一股。

  “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不仅使永年的蔬菜漂洋过海端上洋人的餐桌,而且也打开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之门。从开垦沙荒、发展种植基地做起,目前企美公司已建成以芦笋为主的生产基地7000余亩,带动农户7000多户,户均每年增收6500元。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做大做强了龙头企业,就等于抓住了农业产业化的‘牛鼻子’。”河北省财政厅副厅长、农业综合开发办主任杜彦卿告诉记者,河北省通过走“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新路,与农户建立了较为紧密的新型利益联结机制,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紧紧地连接起来了,产业化链条不断延伸,带富了一方百姓。

  在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河北裕丰京安养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商青艳指着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猪生产线对记者说,这条投资4910万元的生产线2003年5月竣工投产后,年生产能力2070万公斤,实现了猪肉产品由热鲜肉到冷鲜肉的转变,改变了生猪产业链条短、效益低的局面。

  据安平县农业开发办主任戴彦杰介绍,为了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安平县投入资金1.85亿元,其中财政资金3475万元,新建了种猪示范场、种猪二期扩建和配套的饲料加工厂以及有机专用复合肥厂等12个项目。

  这巨额资金投入企业到底值不值?安平县副县长刘伟对此给出的答案是:“扶持企业就等于补贴农民。”

  在京安公司,衡水市农业开发扶贫办公室副主任赵万福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在财政资金的扶持下,京安公司由一个年产3万头商品猪的小企业发展成为年产优质种猪6万头、商品猪12万头的我国北方最大的瘦肉型猪产业集团,资产总额达2亿多元。在京安公司的带动下,全县已建成万头以上的养猪场16个,千头以上的30多个,发展养猪重点村80个、养猪专业户6000个,养猪业已成为继丝网之后的第二大支柱产业。2010年出栏生猪90多万头,养猪农户年人均纯收入实现9000多元。

  今年57岁的田庆恒是马店镇香管村养猪专业户,眼看着生猪价格往上窜,这几天他心里特别高兴,今年他饲养的50头育肥猪先后出栏销售,纯收入近30万元。

  从田间到车间,一个个农业龙头企业,在农民与市场间铺架起了无缝连接之桥。农民形象地称之为“一根甘蔗两头甜”,龙头企业和农民都尝到了甜头。

   从一株秧苗到一个产业,从一片庄稼地到高科技企业——

  开发资金助力农业产业化

  “实现粮食高产稳产,靠兴建旱涝保收的标准农田;实现农民持续增收,靠做大做强农业优势产业。”河北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副主任郝同信告诉记者,河北农业综合开发着眼于构建优势产业集群,强化农产品安全,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建立优势产区。按照“依托龙头建基地,围绕基地扶龙头”的原则,统筹安排土地治理和产业化经营项目,以30个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县为重点,支持建设布局合理、优质专用、供应稳定的原料基地,建成了一大批畜牧、蔬菜、果品、专用小麦和专用玉米生产基地。

  扶持龙头企业。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对龙头企业进行集中扶持和连续扶持。截至目前,农业综合开发扶持过的企业有171家成为国家级或省级龙头,实现了扶持一个龙头、带动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目标。

  打造产业集群。引导重点龙头企业以高新技术和优势品牌为纽带,加强同行业和上下游之间的联合与合作,打造产业集群,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已初步形成粮油加工、蔬菜加工、乳品加工、肉类加工等20多个产业集群,集群区内乳品、玉米淀粉、肉鸡、蔬菜等加工产业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2010年,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25个,重点支持了蔬菜、林业、棉花、乳品等一大批带动能力强、规范程度高的合作社,有效提升了农业生产水平,增加了农民收入。

  在对产业化经营项目的扶持方式上,河北省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协作,发挥财政贴息资金的引导作用;科学确定财政补助项目的重点产业、重点环节,完善项目的立项条件和标准;开展“先建后补”、信贷担保等试点,破解农业龙头企业贷款难,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

  据介绍,2010年,河北省农业开发投入资金6.6亿元,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183个,扶持各类农业龙头企业 68个。目前,河北省已形成了以畜牧、蔬菜、林果等为主导的一大批各具特色的区域农业优势产业,其中仅蔬菜就形成了张承地区错季菜、环京津地区精特菜、冀东地区果菜、冀中地区日光温室设施菜、冀南地区中小棚蔬菜生产等五大优势特色蔬菜产区。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