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14日 14:26 来源:《中国投资》
新疆拥有独特的自然环境与资源、地缘优势,形成了典型的绿洲经济;应合理评估新疆的资源环境条件,并在此基础上,筹划、发展优势产业
文/马新忠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后出台了一系列对新疆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对新疆实施差别化产业政策,即在国家统筹规划、综合协调的基础上适当放宽在新疆有资源优势、或者是在周边地区有市场需求的部分行业准入限制政策,同时在财税、土地、投资、金融、进出口、对外开放、特殊经济区建设等多方面,国家都给予了新疆特殊的扶持政策。
新疆依靠良好的资源优势和地缘优势,不仅具备了东部产业转移承接地的条件,也让这些产业拥有了开拓新市场的优势。但是产业开发的同时,也要针对自治区绿洲经济的特征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进行合理的规划。
独特的自然环境与资源优势
气候和气候变化是形成新疆环境资源基本特征的直接主导因子。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条件和干旱气候的影响,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新疆的生态环境系统对天气的急剧变化和气候的短期振动的敏感度特高,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占各类自然灾害的80%,高出全国10个百分点;植物种类稀少,覆盖度低,类型结构简单;土地易遭沙漠化,新疆已成为全国影响日趋严重的沙尘暴两大沙尘源地之一;土壤很易盐化,造成土壤品质肥力下降;环境自净能力下降。水资源是生态环境系统的核心,首要问题是实现水量、水盐、水土、水与生态的平衡,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开发利用水资源。
2.由于降水不均匀,造成地表径流空间分布极不均匀,从而形成山地、绿洲和荒漠3大生态环境系统和不宜于人类活动和生物生长的沙漠、戈壁。新疆多年平均年降水总量为2544亿m3,折合降水深154mm。从区域分布看,北疆多于南疆,西部多于东部,山地降水多于平原,降水垂直地带性规律明显;全疆蒸发量分布趋势与降水正好相反。新疆水资源由于高山冰川补给,水资源年际变化小,全疆自产水资源总量为832亿m3,这一特点对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总地说来是有利的。但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匹配。
3.新疆可以有效利用的土地面积少,不可利用和难以利用的土地面积多。新疆土地总面积约为166万平方公里,是全国土地面积最大的省区。全区耕地、草地、林地、水域、冰川和永久积雪等各类可利用土地总面积约为64万平方公里,只占全疆土地总面积38.6%;而流动和半流动沙漠、砾质戈壁、裸岩倒石堆、高山寒漠、盐壳、盐泥等不可利用和难以利用的土地总面积约为102万平方公里,占全疆土地总面积61.4%。绿洲是土地承载人口的主体,由耕地、夹荒地、人工林、城镇乡村、道路和水利工程占地等构成的绿洲总面积约7.1万平方公里,是解放初1.3万平方公里的5倍半,但仍仅占全疆土地总面积的4.3%,绿洲人口却占总人口的95%以上,人口密度达到215人/平方公里。
资源方面,新疆是中国自然资源最为丰富的省区之一,矿产种类全,储量大,开发前景广阔。目前发现的矿产有138种,其中,5种储量居全国首位,25种居全国前5位,40种居全国前10位,23种居西北地区首位。石油、天然气和煤是新疆最具优势的矿产资源。
1.新疆是中国陆地石油最有远景的地区之一,准噶尔、塔里木、吐鲁番—哈密3大油气沉积盆地以及其他19个大小沉积盆地成油地质条件好,沉积面积达95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陆地沉积面积的1/4;其中塔里木盆地面积56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含油气沉积盆地,预测油气资源量184亿吨,其中石油资源量101亿吨,天然气8.3万亿立方米,是我国“西气东输”的起点。根据第二次油气资源评价,新疆石油资源量300亿吨,占全国陆上石油资源量940亿吨的1/4强,现石油保有储量居全国第3位,未动用的石油储量居全国之首;天然气资源量为10.8万亿立方米,占全国陆上天然气资源量30万亿立方米的34%。
2.新疆的煤炭地层面积预计为30.7万平方公里,煤炭预测资源量2.19万亿吨,占全国的40%,居全国之冠;已探明的储量约170多亿吨,在全国名列第8位,在西北地区名列第2位;其中吐鲁番—哈密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已列入世界10大煤田行列。
总体而言,新疆自然资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1.矿产资源丰富,但资源勘探深度有限。
2.资源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少,基本上是“原”字号产品,仅有的石油和石油化工产品全部由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垄断。
3.受地理位置所限,市场有限,周边国家也是以资源开发为主,深加工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都不多。
4.新疆光热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但受制于水资源,新疆生态环境脆弱。
绿洲农业经济
区位地理优势: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位于祖国西部边陲,边境线长达5600多公里,是边境线最长、交界邻国最多的省区。周边分别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及印度8国相邻,与国外有75条客货公路、3条铁路以及96条国内、国际航线。与中亚5国同处亚欧中心经济圈,边境贸易频繁,离俄罗斯新西伯利亚近在咫尺,是通往中亚、南亚、西亚、俄罗斯和欧洲的重要陆路通道,在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和建立睦邻友好邻邦的战略地位十分突出。对促进中亚经济,配置资源和市场,改善居民生活和加快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新疆远离祖国内地也是区位劣势。
多民族聚居区:新疆是个多民族聚居而且民族差异较大的地区,有47个民族成分,其中世居新疆的民族有13个,各少数民族人口1096.49万,占总人口的59.39%。南疆少数民族人口占80%以上。促进民族间交往、民族团结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进步与繁荣是新疆今后发展关注的主要方面。
经济欠发达:由于历史原因,新疆经济发展属于我国欠发达地区,也是全国最具典型的绿洲农业经济,新疆区域辽阔,绿洲被分割几百处,相互之间交通不便,各绿洲农业经济自成体系,产业结构层次低且单一重复;工业基础薄弱,乡镇企业规模小;财力匮乏,人口素质及体制、观念、政策等问题严重制约新疆经济发展。
目前新疆经济结构不尽合理, 一产比重高于全国水平,二产低于全国水平,而且是石油石化占二产的80%以上,三产低于全国水平。新疆整个产业对资源的依赖程度非常高。
农民收入来源单一,绿洲农牧业经济在新疆经济全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经济对农业的高依赖度便必然地决定了新疆经济的整体水平在全国的相对低下;工业中石油石化“一业独大”,地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仅占不到20%;服务业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滞后,技术创新能力薄弱,自我积累能力不强。新疆属于典型的从低收入向中等收入迈进的过渡阶段。因此,今后新疆的经济增长还有很大的潜力。
产业政策与规划
立足于资源环境条件
根据新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特点,新疆要加快建立现代产业体系,要优势优先,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充分发挥矿产和农牧产品资源优势,立足现实产业基础,不断优化结构,延伸产业链,加快发展制造业,在新的起点上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全面提升竞争力,实现优势产业率先跨越。
首先,新疆可以主要发展的产业有:石油石化、现代煤电煤化工、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开发、纺织工业、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优势产业,进而带动钢铁、建筑、建材、装备制造、服装及旅游、资讯、物流集散地等三产服务业。
其次是新疆的特色农业和旅游业。新疆的特色农业需要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做优做强粮、棉、果、畜、区域特色农业和现代设施农业6大特色优势产业,提高农牧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旅游业可开发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的旅游品牌与项目,构建“丝绸之路”民俗旅游产品、生态旅游和特种旅游产品体系,将生态资源、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等转化为产品优势和产业优势,全力打造“丝绸之路”旅游品牌,带动沿线景区的开发和建设。
第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可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
但是为避免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建设、后调整”的老路,在制定新疆产业发展规划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坚持生态立区。树立环保优先、生态立区的理念,针对自治区绿洲经济的特征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清洁生产,走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之路。坚持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并重,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实现更高经济发展水平和更好生态状况的动态平衡和生态与经济两个良性循环,促进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建设生态文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严把新疆入驻企业环保门槛关。产业发展应根据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调整、民生改善的需要引进企业和项目。首先是要科学地做好重点产业、重点区域、重点项目的规划,在做好规划的基础上,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地引进企业和项目。其次产业发展规划注重围绕产业链开展,找出产业中的薄弱环节,提高规划的针对性。第三,产业发展要坚持后发优势,认真总结并吸取内地和发达地区的经验教训,跨越产业发展中的误区和弯路,避免落后产能的引进,实现高水平的产业发展。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有区别地发展区域循环经济、园区循环经济、企业循环经济和生活(消费)循环经济。一是注重资源有效开采,废弃尾矿利用;二是注重原料能源节约、清洁生产、过程节能、污染物过程控制;三是解决废弃物综合利用问题和建立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四是推动消费者自觉地约束自我消费行为,从新疆发展的根本利益出发,引导全社会对资源和环境问题共同负责。
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既要做大做强包括石油石化、煤炭、矿产、农副产品等在内的优势产业,还要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特色装备制造业等,同时,也要加强产业园区建设,形成产业集群化发展。
(四)加强企业排污管理。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的同时,做好排污规划,认真落实规划,做到污染物总量控制,加强排污许可管理,加大巡查力度。
(五)做好市场调研和预测。运用科学方法,对影响市场供求变化的诸因素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和预测其发展趋势,掌握市场供求变化的规律,为产业发展规划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确保产品有旺盛的市场需求、通畅的销售渠道和适当的经济效益,防止“先建设、后调整”的现象出现。(作者单位: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