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15日 08:09 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
越来越红的红安苕
——湖北红安县质量工作侧记
图为人们到红安烈士陵园参观学习。明 璞摄
□高为龙阮小军
本报记者彭 燮张 华/文
在湖北红安县二程镇土门楼村村民程绍福的家里,厅堂上最显眼的位置挂着一张大大的毛主席像。听老程说,村里差不多家家户户都是这样。“我们对毛主席特别有感情,对红军特别有感情。”
其实,不光是老程,红安县的百姓对红军都有一份特殊的感情。位于大别山南麓的红安县,是我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将军的摇篮。从这里走出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和红二十八军3支主力红军,诞生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任国家主席和秦基伟、韩先楚、陈锡联等223位共和国将军,是全国闻名的“将军县”。
在那个激情燃烧的革命年代,红安县全民动员,“男将打仗、女将送饭”,而当时的“饭”,很多就是红安的特产红安苕。《红安革命史》一书记载了一个关于红安苕的故事:1928年,吴光浩带领的工农革命军被白军围困在一个山头上,一连3天粒米未沾。直到第4天,党代表见山腰上有块红苕地,便宣布允许每人挖两个红苕充饥。战士们吃完红苕,便一鼓作气突围下山了。3个月后,部队开到王家村,一位老汉将战士们引进自己家里,他并不知道是这些战士吃了他地里的红苕。他告诉大家,3个月前山上的红军突围下山了,他去山腰挖苕,见地里的苕被挖了一块,他挖剩下的苕时,突然发现一个布包,里面有5块银元,还有一封信,信上写到“亲爱的老乡,我们是革命军,因为要同白军作战,吃了你的红苕,现留下白洋5块,请收下,并望谅解”。
可以说,红安苕帮助红安的百姓和红军将士度战乱、过饥荒,在最困难的时候给予人们希望和力量,它渗进了红军广大指战员的血液,哺育了在这块土地上战斗过的数十万军民,因此,红安苕又被称为“革命的苕”。上世纪50年代,又是红安苕帮助几十万红安人民度过了3年困难时期。
如今,随着红安经济的发展,红安苕早已不再是百姓一日三餐的主食,却摇身一变成了颇受追捧的“健康明星”。“过去一天三顿吃苕,不吃也得吃,现在是自己想吃,有时还吃不到。”老程告诉记者,他家去年种了2000多公斤红安苕,自己没吃多少,其余早早地就被商贩收走了。
据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室研究员杨新笋介绍,由于淀粉含量适中,纤维素含量低,糖分含量高,皮薄肉红,生食甘甜可口,熟食绵软芳香,如今的红安苕已成为一种公认的保健食品。红安县的数百名长寿老人就是一个最好的佐证。
老程村里的村主任程绍月告诉我们,村里的红安苕种植现在已经成了订单农业,红薯还没长出来,就已经被订走了一大半,收购价也翻了一番,种苕大户一年光是卖苕就能收入一万多元,“现如今种苕也讲究了,产量高了,苕也更甜了。”
在老程家,我们还遇到了二程镇农技站站长柯长青。他说,现在正是红苕育苗的时节,农技站的工作人员都在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过去种苕都是一代传一代,现在种苕都是看标准,种出的苕不仅个大,外表光滑,苕心甜净,产量还翻了一番,一棵苗就能长出10多斤苕。”
据随行的红安县质监局局长刘发咏介绍,2009年9月,“红安苕”正式成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该局还制定了省级地方标准《红安苕》,使红安苕的生产加工从此走上了标准化的轨道。2010年,红安苕的标准种植面积超过1.7万公顷,产量1亿公斤,产值突破1亿元,成为红安县农业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
临走的时候,我们又听到了一个关于红安苕的好消息——红安县政府将于今年秋季在北京举办一场大型招商引资暨红安苕品牌推介活动,面向全球引进一批高新技术和先进的食品加工企业,推动红安苕的深加工向纵深发展。看来,用不了多久,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越来越红的红安苕。
小资料
红安,是一块红色的土地,英雄的土地。红安原名黄安,是著名的“黄麻起义”的策源地,是红四方面军的诞生地,是鄂豫皖苏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当时有一首著名的民谣这样写道,“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
革命战争年代,红安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献出了14万英雄儿女的生命,查明登记在册的烈士就有22552人。在这块土地上,诞生了223名将军,是全国将军人数最多的县,被称为“中国第一将军县”。在中国工农红军的队列中,曾经每3个人中就有1个红安人,每4名英烈中,就有一个属红安籍。可谓是,家家有烈士,村村有将军,山山有悲壮,处处埋忠骨。
《中国质量报》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