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旱涝急转 考验水利设施建设顽疾

2011年06月15日 20:15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

  本报记者 王超

  湖南记者站 刘沐凡报道

  6月11日中午13点,刘长伟脱下了白色衬衫,换上了一套还有些湿的蓝色上衣,穿上高筒雨鞋,再次踏上了北上路途。这次跟他一起走的是由乡政府组织的马队,为受灾群众带去大米、方便面和矿泉水。

  看着塌方的公路,连根拔起的大树,无家可归的乡民,刘长伟在这条路上走了3个来回,最终还是没能搞清楚,这一切到底是梦境还是现实。

  暴雨袭击荣华乡

  6月9日晚,刘长伟坐在荣华乡政府大楼4层的办公室里,眼镜背后的双眼一眨不眨地盯着窗外,不敢有一丝马虎。

  身为湖南省新化县荣华乡横溪管区书记的刘长伟负责管区内9个村庄的抗洪工作。他从晚7点半的天气预报中得知,湖南省中部地区将有一场强降雨过程,而且来势凶猛。

  果不其然,在10日凌晨两点半左右,荣华乡的天空开始电闪雷鸣,大雨倾灌而下。2个半小时内,降雨几乎达到了250毫米。“这已经是从大暴雨到特大暴雨的临界点了。”刘长伟开始坐立不安起来。

  凌晨5点,刘长伟的电话响了,是共田村一位村民打来的。这位村民告诉刘长伟,汛情来了。

  让村民通知全村人赶紧撤到高处后,刘长伟赶紧叫上沿线村子的村干部,一起驱车前往共田村。“汽车走到横溪村的时候,公路上的积水已经超过了1米。我们只好找个高处把车停好,徒步前进。”

  据横溪村村民张竹青介绍,大约5点多的时候,雨水高过了河沿,开始向自己屋子里流。早已被惊醒的她,赶紧把70多岁的婆婆背到二楼储物室。10分钟后,她听到了屋子后面传来的叫喊声。村干部组织了几名没有出去打工的青壮年前来帮助疏导人群。

  张竹青用尽力气把自家后墙上的木板强拆下来,破开了一个供一人通行的大洞。婆婆被顺利接出去后,张竹青想再次下楼搬走一些较为贵重物品时,屋内的雨水已经到了胸口。一直到6点,洪水才缓缓退去。

  横溪村通往张家湾的路更为艰辛。数段公路出现了长达10米的塌方,刘长伟等人在过膝的淤泥中艰难前进。鹅蛋大的石子,连根拔起的大树不断从山上滑落。“刚进张家湾的时候,我身后传来一声巨响,回头一看才知道一颗碗口粗的大树落在了我刚刚走过的路上。”

  在张家湾做木匠的张宪华介绍说,由于张家湾是两条河流的交汇处,灾情远比横溪村严重。村子里3座水泥桥全部被冲毁,数个变压器被冲得不见踪影。最为严重的是还有六七户居民房屋出现倒塌,1名村民受伤。

  越过和张家湾灾情类似的大乐村,刘长伟终于在下午2点半到了共田村,让他感到欣慰的是,这里的灾情没有张家湾严重。

  旱涝形势大逆转

  让刘长伟不敢相信和理解的是新化县旱涝急转的极端天气。

  6月10日凌晨2点的一场特大暴雨彻底改变了湖南省新化县荣华乡的命运,可以说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

  而在几天之前,荣华乡还在经历一场50年一遇的干旱。乡民们还在四处寻找池塘的小水洼和地下水源,为能顺利插下水稻秧苗而奔波。

  新化县水利局局长邹小雄介绍说,2011年前5个月,该县降雨比2010年同期减少58.2%。全县总蓄水量明显减少,溪河水位大幅度降低,部分溪河已经断流。全县总蓄水量仅为1.21亿立方米,远远小于去年同期的2.52亿立方米。新化县缺水水田面积高达25万亩,旱作物缺墒7.3万亩,中稻秧田开坼0.36万亩。另有近13.7万人和4.7万头牲畜发生饮水困难。部分地区的村民要远走3公里外担水吃。

  为了抗旱,新化县累计投入资金1800万元人民币,通过动用8700台套抽水设备、开辟新水源等方式,顺利浇灌了14.1万亩农田,并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

  但这一切的努力被两场突如其来的特大暴雨冲刷得几乎一干二净。张家湾村村民张光巨介绍说,几天前,自己辛辛苦苦从四处找水插秧成功的水稻被大水全部冲跑了,已经长到30多厘米的玉米则全部卧倒在了耕地上。全村所有的农作物几乎被一扫而光。更有甚者,一块20余亩的良田,全部被大大小小的石子覆盖。

  截至目前,6月10日的这场暴雨已经让新化县29个乡镇的1142个村不同程度受灾,受灾人口达22万,农作物受灾面积9.7万亩,成灾面积7.2万亩,毁坏耕地0.58万亩,水产品损失43吨。大暴雨给新化县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26亿元。

  更令人担忧的是,旱涝急转并非新化县独有。6月4日和6月9日的两场强降雨让南方多省市都由旱转涝。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消息,截至6月11日统计,全国累计有13个省份发生洪涝灾害,农作物受灾465千公顷,受灾人口848万人,因灾死亡94人,失踪78人,倒塌房屋2.71万间,直接经济损失约74.45亿元。

  对于这种旱涝急转的极端气候,湖北省气象局气象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陈正洪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解释说,“旱涝急转”是全球气候变暖引发的极端天气现象之一。“全球气候变暖会让大气不稳定性增加,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也会随之增加。”

  研究表明,气候变暖使得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水发生变化,虽然降水总量变化不大,但是降水呈现出时间短、强度大、小区域的特点。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这种极端天气将变得不再令人惊讶。

  极端天气下的政府行为

  幸运的是,荣华乡的这场大暴雨并未造成人员死亡。这得益于新化县组建的防汛应急体系。

  邹小雄介绍说,为了防汛,新化县组建了以专职副县长为组长,水利局长为副组长的防汛应急体系。把各乡镇实行分片管理,每个片区都有一名负责人。把责任进行层层分解,层层落实,对重点地段,重点水库实行乡、管区、村三层负责包干。

  值班人员接到紧急救援电话后,立即向上级领导报告。其他乡镇、村干部接到通知后必须15分钟到达岗位。除一人留守之外,其他人员分成若干小组奔赴各受灾区域。

  刘长伟表示,自己奔赴共田村的任务就是,告诉沿途的村干部通知村民转移并帮助安置、稳定村民情绪,以及实地调查灾情,向上级领导汇报,然后统一部署。

  为了做到事前预警,新化县还在已经出现过汛情的村庄和重点地段设立了水位监测点和降雨量监测点,一旦出现问题将由负责人立即报警。遗憾的是,预警体系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建立全县的预警体系需要8000多万元,单凭县级政府很难解决。希望国家能给予大力的支持,确保村民的人身安全。”

  灾情中确保村民人身安全自然是第一位的。但是要想进一步保障村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仅靠应急预警体系还是远远不够的。

  邹小雄认为,要想应对旱涝急转的极端天气,一方面要加大山区绿化力度;另一方面要加快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步伐。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表示,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旱涝急转的问题,需要加大水利设施建设。加快长江中下游地区水库塘堰的兴修,增强其蓄水能力。据悉,我国水利设施大多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属于边勘探、边设计、边施工的“三边”工程,防洪标准低,经过多年运行,呈现出蓄水工程病险严重,输水工程渗漏严重、提水工程严重老化的问题。

  同时,也要加快水利设施渠道的建设,疏通“梗塞的动脉”,提高给排水速度和质量。“干渠的使用年限大约是十几年,最多不会超过20年。但现在的渠道都是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部分渠道都被淤塞了,严重影响了给排水的速度和质量。这对于抗旱和防涝而言,都是巨大的障碍。”邹小雄说。

  据悉,整个十一五期间,新化县一共改修了800公里的干渠,还有3000多公里尚未疏通。支渠的清理和修缮则尚未开展。“主要还是资金的问题,中央和省财政根本不重视这一块,县乡则无力承担这笔支出。政府应该转变‘重视两头、忽略中间’的水利建设思想。”邹小雄说。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