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20日 05:24 来源:金融时报
记者 赵洋 雷和平
“陕甘宁边区银行到了,请大家有序上下车。”在延安,每天乘坐15路公交车的乘客,对这句话再熟悉不过。车站旁边小广场的尽头,就是陕甘宁边区银行旧址,这座在当年曾是延安标志性建筑之一的小楼,而今尽管依然庄严挺拔,但与旁边几十层高的楼房相比,看起来并不起眼。
“现在我们看到的旧址,还是当年陕甘宁边区银行成立时的那座楼,解放后只进行过几次维修,这在国内革命根据地中是罕见的。”陕甘宁边区银行纪念馆馆长冯高一边介绍一边将记者带入纪念馆内,由于维修尚未交工,现在纪念馆很多展品已经收起,但出纳科、汇兑管理委员会、农业科等边区银行各个部门的牌子依然摆放在柜台上,清晰可辨,当年的金库则位于楼内尽头最隐蔽的房间。
一幅尘封的历史画卷在记者眼前徐徐展开。从1932年在瑞金成立,到长征路上“肩挑的银行”,路过遵义时发行了货币,最后胜利到达陕北,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与中央红军一起,经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的血雨腥风,在到达陕北瓦窑堡后,国家银行改名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西北分行。陕甘宁边区银行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建立,继承了苏维埃国家银行的血统。从1937年10月1日成立,至1947年11月因合并而变身为西北农民银行,在长达十余年时间里,陕甘宁边区银行一直扮演着边区政府金融中心的角色。
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实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边区银行在调剂金融、促进生产上作出了巨大贡献。尽管开办初期资本仅有10万元,但到1941年就发展壮大为400万元,业务也涵盖了存款、贷款、汇兑等,到1945年各项贷款达到211576万元券币,其中农业贷款1945年比1942年增长了68倍,有力地支持了边区经济建设。毛泽东主席在1942年边区高干会讲话时指出:“增加农业贷款、帮助农民解决缺乏耕牛农具的困难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流传至今的“农村贷款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恰是边区银行农贷工作宝贵经验的概括。
“尽管那十多年,陕甘宁边区银行发展相对稳定,还建起了在当时条件已经很不错的办公大楼,但他们与在战场进行殊死战斗的将士们一样,一直在开展着一场没有硝烟的生死之战——货币战争。”曾任人民银行延安中心支行副行长的魏协武,退休十几年来一直在深入研究陕甘宁边区的金融史。魏协武告诉记者,在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直接领导下,不仅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政治军事斗争,而且展开了一场不流血的经济斗争,突出表现就是“货币之战”。
“货币战争”,一个近几年颇受关注的字眼,在和平年代,有人会将其视为一个耸人听闻的说法,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在外有日寇侵略、内有国民党反动派封锁的特殊时期,货币保卫战是一条重要战线。
“中国共产党人牢记巴黎公社失败的教训,即公社没有夺取资产阶级的法兰西银行,在敌人反扑时因资金匮乏而导致革命失败。”魏协武说,陕甘宁边区发行的货币,是继江西中央苏区后,又一个中共中央所在地发行的货币。“在革命根据地创办自己的银行,发行自己的货币,开展自己的金融工作,这为革命最终取得胜利作出巨大贡献。”
陕甘宁边区银行先后发行过三种类型不同的货币,即光华商店代价券,陕甘宁边区银行币(简称“边币”)和贸易公司商业流通券。与三种货币相对应,边区货币战争也因此分为三个阶段,与法币(当时国民党政府发行的货币被称为法币)的斗争也被统称为边法币之战。
“第一个战役是光华商店代价券的出现,尤其是后期面值为七角五分的代价券的发行,这为我党正确利用有利条件,休养民力、争取外援,扩大边币作出重要贡献。”魏协武这样描述。
时间回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按照国共两党协议,国民党每月发给八路军军饷60万元,因此在边区境内流通的是国民党的法币。但因国民党发给的军饷都是5元、10元的主币,辅币十分缺乏,市场上甚至出现以邮票找零的现象,老百姓很不满意。为解决交易中的找零困难,边区银行1938年以其经营的光华商店的名义,发行了2分、5分、1角、2角、5角等光华商店代价券作为辅币,1940年又加发了面值七角五分的代价券,边区群众将这些代价券亲切地称为光华票。截至1941年2月,这六种面值辅币共发行430万元。
“七角五分面值的辅币,在世界上也是十分罕见。它的发行,实际上主要目的是要代替国民党的法币,这是抗日统一战线中既联合又斗争的一种反映,也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对国民党政府进行货币斗争的一种形式。”魏协武告诉记者,从更严格意义上说,从1937年到1940年,边区货币战争的主要对象不是法币,而是日伪货币。边区政府为了团结抗日,共同对敌,出台了打击伪币、维护法币的政策。一方面防止日寇通过发行伪币夺取法币,然后套取外汇到国际市场上购买军火、战略物资,另一方面抵制日寇以所得法币掠夺根据地财富,破坏边区经济。
“货币战争”的第二阶段,始于国共两党合作破裂。1941年,国民党制造了骇人听闻的“皖南事变”,完全停发了八路军军饷,使边区处于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的困境中。在边区经济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边区政府决定,停止法币在边区使用,并于1941年3月开始发行边币。边币的发行,标志着边区银行由财政出纳机关,真正转变为边区政府的银行、管理金融的银行,有力地支持了边区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政策,建立了独立自主的货币体系。边币发行后,光华商店代价券逐渐被收回,边币成为单独的货币。
第二阶段也是边法币战争最为激烈的时期。“边币发行后,边法币斗争白热化,国民党利用各种形式将法币渗入边区,企图扰乱边区金融,搜刮边区人民财富。”魏协武说,国民党顽固派一面派遣奸商特务乔装成商旅潜入边区,以法币或非必需品抛入边区吸收边币;一面又以高价收买法币,蛊惑人心,扰乱市场。这致使边法币的比价由原来的1∶1,下跌为2∶1甚至9∶1。面对这一情况,边区银行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政策,除成立货币交换所,公开挂牌,开展边法币兑换外,还制定了法币管理办法,禁止法币流通,打击黑市买卖活动。
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边区需要扩大边币发行,但如何做到既顺利发行边币,又防止发行失控,引起金融物价波动。这时,边区货币史的又一个重要品种---商业流通券出现。这也意味着,边区货币战进入第三个阶段。从1944年7月开始正式发行,1945年成为陕甘宁边区本位货币,直到1947年停发,商业流通券名义上为贸易公司发行,实际上仍由边区银行发行。当时换一种新货币的初衷是,“要做到以流通券代替边币在市面上流通,而将边币收回至一定程度后再以新边币收回流通券。”
“开展边法币斗争,在当时不仅是稳定金融的大事,也是整个经济工作的大事。”魏协武早在1989年筹备陕甘宁边区银行纪念馆时就发现,边区政府曾多次发出训令、快邮代电、万万火急密电等,一再重申畅流边币,禁用法币的政策办法,要求边币牢固占领边区市场。在边区银行纪念馆内,馆长冯高就为记者展示了一则1941年边区政府发布的“关于停用法币使用边币的布告”,落款为主席林伯渠,副主席高自立。
在边法币激烈的斗争中,当年边区银行的工作人员创造了一个个奇迹。在1945年1月14日的《解放日报》上记录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1944年,清闸县货币交换所主任丁鸿慈从绥德分行筹来一笔法币,“创造了从贸易上争取物资入口来调剂金融的办法”,他用输入必需物资来调剂掌握市场,使市场上的边币由3000万元缩小到2000万元,在兑换的比价上使财政少受400万元到700万元的损失,在边法币斗争中,赢得了物价上涨率的下降和边币的稳定。
《边区银行风云录》一书这样总结:抗日战争时期,边区银行由不公开到公开,由经营光华商店到全面开展银行业务,从发行辅币(光华商店代价券)到发行主币(边币和商业流通券),坚定地执行了有团结有斗争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解放战争是两种政治势力的大决战,也是两种货币的大决战,法币终于崩溃,边币完全独占了边区市场,为以人民币统一全国货币创造了条件。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