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开放的心态

2011年06月20日 10:18 来源:《第一财经周刊》

  伊险峰

  正在硅谷采访的徐涛感慨,在这里采访比国内顺畅得多,每个人都很热情,几乎没有公关拒绝说话,并且能够看得出来他们对自己工作的热爱,他们会觉得自己做的是一个创造性的工作—每个人都有一个很开放的心态。他愿意讲他做的这些事。

  另一个例子是硅谷银行—据说硅谷一半的科技公司都是它的客户,70%的VC与它们有业务往来,我们从未与它们打过交道,也不在我们的采访计划当中—它们在微博(http://weibo.com)上看到我们去硅谷采访的消息,邮件联系我们,希望接受我们的采访。我听说这件事,还是很震惊于他们的敬业。他们的初衷应该也一定很简单:中国是一个未来的有前途的市场,一个能让中国读者了解他们的媒体会是一个不错的桥梁,现在有机会向中国读者展示硅谷银行,那就要抓住。

  我觉得这种公司对媒体的需求,才是正常的需求。它渴望公众了解它,它觉得我们在硅谷的系列报道中应该发出自己的声音。在此之前,它做的是了解这个媒体,然后去分析这个媒体的读者,然后再去想媒体的读者与他们的服务客户之间的关系。而他们与我们记者之间的交流也是建立在“你们读者会对一家银行了解什么”“我们愿意通过媒体来介绍硅谷的价值”之上。当媒体发挥媒介和桥梁作用的时候,要找到这样的点。

  相对应的自然是那种“帮我们发个稿”的不正常需求。以前在这个栏目中我曾经讲过与公司公关部或公关公司与媒体的关系,公关公司是对客户负责,媒体是给读者提供服务,所以当一个公关公司把“通稿”塞给所有的媒体时,便忽略了每个媒体面对的不同的读者群。不管是公司的公关部,还是公关公司,这么做只能证明我们还缺少专业的态度和职业的投入。

  让我对硅谷银行增加好感的并非是它的业绩,而是它对自己工作的信心。在硅谷,我们记者看到的大大小小公司的活力和热情也都是来自于他们对职业的自信。这种自信最后会呈现出我们看到的,一种开放的心态。

  而我们的公司很难做到开放的原因,还有一点可能是在我们根深蒂固的思维里,公正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对被报道的公司来说,媒体只有两种:搞得定的,搞不定的。在这个语境里,媒体报道只剩下“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而任何探讨公司发展方向的问题性报道会被当成“别有用心”或者干脆是“被竞争对手利用”,“记者有偏见”—当媒体与被报道者形成这样一种关系时,公司最喜欢的处理办法就是:对不起,我不对你们媒体开放。所以最终的结果是:开放者是莽撞的,诚实者是吃亏的。

  王小波有一篇文章叫《花剌子模信使问题》。我想我看到的和大多数人读到的东西是一样的:报喜不报忧,只许说好不许说坏—这最终会毁掉一个王国。但是一旦事情涉及自身或自己公司,首先想到的第一个动作是如何更好地把自己隐藏起来,提防、封闭、揣测对方的目的和立场。开放、诚实、正视自己是每个人都应做到的事,也一定是每个公司应该做到的事;开放、诚实、正视自己的社会的形成一定是所有这些组成社会的元素都能够开放、诚实,能够正视自己的结果。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第一财经周刊》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