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十一五”大理州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辉煌

2011年06月20日 10:15 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十一五”以来,大理州各族人民在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以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主题,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为重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紧紧围绕把工业建成富民强州的最大产业、把大理建设成为滇西现代化交通枢纽、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搞得最好的民族自治州之一的战略目标,上下齐心,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全州经济社会实现了全面协调快速可持续发展。“十一五”以来的五年成为了大理州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最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快、各项建设事业取得成效最大的五年。

  一、经济总量成倍增长

  

  “十一五”以来,大理州在经济发展中尽管遭受地震、洪涝等频发的自然灾害及2008年底席卷全球的世界金融危机影响,但全州各族人民在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采取积极有效应对措施,立足实际、攻坚克难,确保了全州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州经济总量成为了大理州改革开放30年来增长最快的时期。

  2010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预计474.9亿元,按可比价比2005年年均递增12.6%,比“十五”期间年均递增10.6%高2.0个百分点。五年累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48亿元,比“十五”时期增加922亿元,增长1倍。

  二、地方经济实力成倍增长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规模的扩大,同时带来了地方财力的增加。2010年全州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7.6亿元,比上年增长19.2%,比“十五”末的2005年增长1.4倍,年均递增19.1%,比“十五”年均增速11.5%提高7.6个百分点;五年累计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8.3亿元,比“十五”期间累计完成增长1.2倍。财力的增加对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经济和社会中的薄弱环节、切实改善民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自然灾害的冲击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三、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十一五”以来,大理州在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依托地方资源,加大支柱产业培植、特色经济、低碳经济发展、对外开放力度,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在发展中促进结构调整,以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五年来,全州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城乡和区域结构逐步趋向协调。

  三次产业结构:2010年全州三次产业结构为23.0:39.6:37.4,与“十•五”末2005年的29.0:33.3:37.7相比,第一产业下降6.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6.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0.3个百分点。

  经济结构:2010年全州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208亿元,比上年增长9.5%,占全州地区生产总值的43.9%,比2005年的40.1%上升3.8个百分点。全州在公有经济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不断增强的同时,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快速发展,在全州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农业内部结构:2010年全州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和服务业结构比例为44.6:10.1:39.4:2.5:3.4,与2005年的51.7:7.2:37.0:2.0:2.1相比,种植业比重明显下降,林牧业比重上升。

  四、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十一五”以来,大理州始终把“农业、农民、农村”问题作为全州工作中心、作为推进全州全面小康建设步伐的重点和关键来抓,始终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各项支农、惠农、补农政策,千方百计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进一步完善土地承包,积极推进林权制度和小水利产权制度改革。五年来,全州农业农村经济实现了平稳发展。2010年全州农业总产值实现198.7亿元,比2005年增长86.5%,年均递增13.3%。

  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业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2010年末全州拥有各种大中小型水库431座,库容43428万立方米;全州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08.6万千瓦,拥有拖拉机31466台,耕整机18688台(套),农用排灌动力机械32175台,联合收割机233台。有效灌溉面积143680公顷。

  农产品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2010年全州粮食总产量达127万吨,比2005年增长4.63%;蔬菜产量96.7万吨,比2005年增长7.7%;肉类总产量 43.8万吨,比2005年增长35.2%;牛奶产量42.5万吨,比2005年增长140.1%;禽蛋产量45494吨,比2005年增长111.6%;水果产量35.5万吨,比2005年增长123.3%;水产品产量4.01万吨,比2005年增长49.6%。

  农产品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十一五”以来,大理州始终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围绕龙头企业建基地,建好基地促龙头,以科技为支撑,创新机制,加速推进农产品基地建设。2010年全州种植烤烟35876公顷,比2005年增长10.2%,疏菜37760公顷,比2005年增长9.6%,生猪存栏261.7万头,比2005年增长11.7%,羊存栏128.4万只,比2005年增长2.1%,奶牛存栏14.2万头。

  五、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不断加强,实现了从制约到有力支持经济发展的显著转变

  

  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曾经一直是制约全州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十一五”以来,全州始终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大项目带动大建设,以大建设促进大发展,始终坚持加大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投入不动摇,不断深化投资体制改革, 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创新投融资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加大重点项目、重大项目督促检查力度。“十一五”的五年是全州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不断得到加强的五年,是能源、交通、通信等“瓶颈”制约不断得到缓解的五年。

  2010年全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达282.8亿元,比2005年增长2.4倍,年均递增27.8%,比“十.五”时期的21.2%高6.6个百分点。五年来,全州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895.8亿元,是“十五”时期267亿元的3.35倍,翻了1.73番。

  交通运输能力明显增强。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全州铁路、公路、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实现快速扩张。全州公路通车里程由2005年的11423公里增加到2010年的16615公里,增长45.5%,累计新增公里里程5192,其中等级公路由2005年的8498公里增加到2010年的10731公里,增长26.3%;客运量、货运量分别比2005年增长46.1%、28.4%。

  邮电通信业蓬勃发展。在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以及信息化快速的带动下,全州邮电通信成为全州“十一五”以来发展最快的基础产业之一。到2010年末,全州移动电话用户由2005年的51.18万户急剧膨胀到2010年末的201.41万户,增长了2.9倍。

  六、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十一五”以来,大理州上下始终牢固树立“工业强州”思想,坚持“四个为主”的发展战略(即:坚持科技进步为主,坚持引进为主,坚持以骨干产业、优势特色产业为主),以市场为导向,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依托地方资源,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道路,大力培植优势产业、支柱产业,强化项目推进,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倍增计划。五年来,全州工业经济呈现出速度和效益同步快速发展态势。

  2010年全州工业现价总产值完成477.1亿元,比上年增长26.2%;5年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636亿元,比“十五”增1.9倍。2010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54.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05年年均增长18.7%。

  工业生产能力迅速扩张,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迅猛增长。2010年全州原煤产量331.5万吨,比2005年增长93.3%,年均递增14.1%;水泥产量837.2万吨,比2005年增长1.4倍,年均递增18.8%;发电量78.5亿千瓦,比2005年增长3.1倍,年均递增32.5%,与此同时,可再生能源开发效果明显,水电、风电占发电总量的比例达99.9%。

  七、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

  

  “十一五”以来,大理州始终坚持“开放强州”、“开放活州”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出口商品基地及二次旅游创业建设力度。“十一五”的五年,成为了建州以来全州招商引资、对外贸易和旅游业发展最快的时期。2010年全州实际引进州外到位资金134.99亿元,比上年增长82.64%,五年全州实际利用外资累计9876万美元,年均达1975万美元。

  2010年全州实现进出口总额1.8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3.4倍,年均增长34.4%。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337.7万人次,比2005年增长90.0%,年均增长13.7%,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115.0亿元,比2005年增长1.3倍,年均递增18.4%。

  八、第三产业迅速成长

  

  五年来,大理州多层次、多门类的商品市场体系和多种经济成份、多种市场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商品市场格局基本形成。2010年,全州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177.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05年年均增长11.6%。

  城乡市场繁荣兴旺。全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2.1亿元,比2005年增长1.3倍,年均增长17.9%。城市零售总额完成102.55亿元,增长18.50%;乡村零售总额完成39.55亿元,增长16.7%。

  滇西金融中心逐渐形成。2010年末,共有12家银行、14家小额贷款公司、15家担保公司、19家保险公司、1家证券公司布局大理。年末全州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89.6亿元,比2005年增长2.4倍;各项存款余额597.5亿元,比2005年增长2.2倍;保险保费收入12.3亿元,比2005年增长1.4倍。

  交通邮电蓬勃发展。2007年,旅客运输周转量21593亿人公里,比1978年增长11.4倍,年均增长9.1%。货物运输周转量101419亿吨公里,比1978年增长9.3倍,年均增长8.4%。邮电业务总量19805亿元,比1978年增长580.0倍,年均增长24.5%。

  房地产业发展迅猛。2010年,全州房地产开发投资32.7亿元,占城镇投资的15.2%以上,房地产业增加值16.4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9.2%,已经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行业。

  九、城乡人民生活水平质量快速提高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5年的8974元提高到2010年的15801元,年均递增12.0%,生活消费从2005年的7130元增加到2010年的11644元,年均增长10.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251元提高到3902元,年均递增11.6%,生活消费从2005年的1959元增加到2010年的3245元,年均增长10.6%。2010年底全州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322.2亿元,人均达9070元,比2005年增长1.2倍,年均递增17.1%。

  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19.8辆,比2005年的5辆增长3倍;家庭电脑76台,比2005年的31台增长1.5倍;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摩托车辆,比2005年的13.3辆,增长倍;冰箱台,比2005年的8台,增长倍,家庭电脑1台,实现从无到有。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5.27平方米,比2005年的29.13增加了6.14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平方米,比2005年的26.3增加了平方米。

  十、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十一五”以来,大理州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国家支持中西部发展的历史机遇,坚持以人为本,加大社会事业建设投入力度,“十一五”的五年,成为了建州以来全州社会事业发展最快的时期。

  社会保障制度日趋完善,2010年末全州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4.28万人、基本医疗保险22.8万人;城镇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19万人、失业保险 10.4万人、工伤保险7.74万人、生育保险6.21万人。发放城镇、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3.1亿元,比2005年增长5.2倍,年均增长44.0%。全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户达724527户,参合率93.6%,参合人数2869920人,参合率95.38%。全州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居民7.42万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居民23.3万人。

  公共卫生事业成效明显。五年来,随着国家以建设全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业医疗救治体系为重点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力度的逐步加大,全州公共卫生事业建设成效明显。2010年末,全州共有卫生机构688个,比2005年增长2倍。卫生技术人员9107人,比2005年增长20.8%。床位11130张,比2005年增长32.1%。2010年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床位数分别为2.6人和3.2张,

  文化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五年来,全州初步形成了可以覆盖全州特别是城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10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 13个。2010年末全州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6.0和98.8%。广播发射机43台,电视发射机39台,有线电视用户46.25万户,数字电视用户26.22万户。

  教育事业成效卓著,基础教育进一步加强。2010年,全州拥有各类学校1859所,比2005年增加102所;其中:幼儿园587所,比2005年增加232所;在校学生614623人,比2005年增长7.9%,其中:高等教育15793人,增长56.3%,中等教育9565人,增长26.5%,小学295185人,增长5.8%,幼儿园82458人,增长22.0%;招生184285人,比2005年增长3.3%,其中:高等教育4538人,增长23.3%,中等教育3818人,增长42.6%;毕业生153109人,比2005年增长8.9%;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84%,比2005年提高2.34个百分点;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9.34%,比2005年提高2.61个百分点。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