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21日 23:42 来源:经济导报
经济导报记者 刘勇 曹凤芹
自央行14日宣布年内第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一些银行的理财产品再次火了起来。经济导报记者发现,这些理财产品大多为超短期和短期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普遍超过4%,部分产品甚至超过5%。
被迫调整
年中将至,银行面临各种监管指标的压力,不得不通过大量发售短期理财产品腾挪资金。
20日,导报记者收到一份光大银行理财产品的宣传材料,19日-28日,短短的几天时间内其就将发售16款理财产品,参考预期年化收益率都在4%以上,最高的达6%左右。
光大银行北园支行的一刘姓理财经理告诉导报记者,这些产品的投资方向多为银行存款、货币市场工具、债券及准债券类产品。“这些产品的收益率此前在3%-4%之间,现在调高了收益率。如果产品在没有发售的情况下加息,我们还会继续调高收益率。”
导报记者走访多家银行了解到,并非只有光大银行调高产品收益率,几乎所有银行都提高了短期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此前各家银行发售的短期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大多在3%-4%之间,而现在都在4%以上,有的甚至提高到了5%以上。
招商银行6月产品最高预期年化收益率达5%;中信银行发行的13天超短期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高达6%;交通银行发行的9天期理财产品,投资门槛为30万元,预期年化收益率为5%;中国银行发行的中银博弈21天期理财产品,50万元起售的年化收益率高达5.8%,1000万元起售的预期收益率达6.3%;兴业银行发行的一年期产品,投资门槛5万元,预期年化收益率也达5.3%-5.4%;北京银行发行的“超越”系列两款权益投资类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高达7%-7.5%。
“其实我们调整也是被迫的。”一家国有银行的办公室主任杨先生私下告诉导报记者。据他介绍,这类短期理财产品的购买对象大多为退休人员,他们不断收集各种理财产品的利率信息,通过“储蓄搬家”的办法来增加收入。“你不发短期理财产品,你不提高收益率,客户的钱马上搬家到其他银行,到时候,你不仅肉吃不到,连喝汤的机会都没有。”
赔钱赚吆喝
银行大幅调高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其实是在赔钱赚吆喝———为了更多地揽储,尤其是在临近6月底这个时间节点。
一家商业银行的客户经理翟丽告诉导报记者,随着央行再提准备金率,银行更缺钱了。“现在一年期贷款利率已飙升至9%左右,即使如此,有些贷款仍被拒之门外。”而银行间的短期拆借利率近期也持续飙升。20日,上海银行间一个月期拆借利率已升至7.4458%。此前导报记者在采访一家银行的个贷部经理时,他曾表示因为无钱可贷,不少业务只能推给其他银行来做。
据专家分析,存准率上调0.5个百分点后,意味着将有3800亿元左右的人民币“锁入”央行。
此次上调后,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21.5%的历史高位,中小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则达到19.5%。这也意味着,大银行收到100元存款,就必须上交给央行21.5元,而余下的78.5元只有75%可以在市场上放贷,大大缩减了银行放贷所获取的利润。特别是一些地方小银行,到了月底,资金匮乏的状况更加严峻。银行同时还面临着各种监管指标的压力,为了吸引资金,只得不惜成本提高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
“银行理财产品大量发行,会导致储蓄存款变为银行同业存款,进而从货币统计中消失。理财产品到期日大多数集中在季末,表现出来是银行存款的增加。”翟丽表示。
普益财富监测数据显示,6月前两周银行已发行542款理财产品,平均每天发行45款以上。
“从6月份开始,央行对银行的月度日均存贷比进行考核。为了不碰触监管‘红线’,很多银行把吸收存款作为6月份的头等大事。”某商业银行的客户经理刘然告诉导报记者,从5月底开始,他们除了揽存任务外,还增加了销售理财产品的任务,而且主推的是自己银行推出的短期理财产品。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