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破除“三个假说”致力小企业金融服务

2011年06月24日 07:16 来源:金融时报

  郑志瑛

  郑志瑛扩大小企业贷款目前还面临诸多机制性障碍,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时常通过不同形式、不同机会表现出来。我感到,在小银行-小企业-小额贷款方面存在着“三个假说”:“小企业=高风险企业”、“小额贷款=高风险贷款”、“小银行=差银行”。这些假说是扩大小企业贷款的思想障碍,也是对小银行歧视的理论根源。其实,这些假说都不是真的!

  首先,小企业≠高风险企业。且不说小企业对于扩大就业、改善民生、增加税收、科技创新乃至社会稳定的重大意义,单就小企业的经营风险来说,也不一定比大企业更大。所有的企业都有风险,只不过不同规模企业的风险特征、风险重点、风险破坏程度不同罢了,大企业风险并不低于小企业。铁本、德隆、三鹿、通用汽车、丰田汽车,哪个大企业风险爆发后不是震惊世界?小企业固然有生命周期短的风险,但大企业却有系统重要性的风险,如果说前者是常规武器的话,后者就是大规模杀伤武器!100个小企业垮了银行可以承受,1个大企业集团垮了会有一批银行跟着受损。所以说,小企业的风险并不一定就比大企业风险更大。小企业不是差企业,就像小孩子不是坏孩子一样。

  其次,小额贷款≠高风险贷款。大量国内外小额贷款先进银行的经验和数据表明:小额贷款的不良率可以大大低于大企业大额贷款。“小额贷款=高风险贷款”假说可能来自我国大型银行过去的统计,那时国有大银行用发放大企业大额贷款的模式,发放小企业小额贷款。用开飞机的驾驶员和技术去开电瓶车,结果电瓶车散架了,并不能证明“电瓶车比飞机风险高”。如果这一假说为真,那么银行在发放小企业小额贷款时自然应该比大企业贷款更严格、更苛刻,那样小企业贷款岂不更难实现?实际上,国有大行剥离的巨额不良贷款多是国有大企业造成的。实证表明,不良贷款率与企业产权的相关度大于与企业规模的相关度。小额贷款的高定价源于高成本,而不是源于高风险。

  第三,小银行≠差银行。不同规模的银行各有比较优势、劣势,芝麻小并不意味着比西瓜差。中国银行业巨额不良贷款剥离、目前大量平台贷款风险、美国金融危机等,均是系统重要性大银行风险的实证。在城商行基本上不能上市募股、不能剥离不良贷款的前提下,2010年我国城商行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资产利润率、拨备覆盖率、存贷款增长率全面优于大型银行。小银行不是天然的差银行。

  为更好地鼓励小银行发放小企业贷款,我的建议,一是从战略上重视小银行发展问题。明确“小银行也是小企业”,树立“支持小银行就是支持小企业”、“支持1家小银行就是支持1000家小企业”的理念,像支持小企业一样支持小银行。二是将针对一般小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移植到小银行。将银行业中的小企业也当作一般小企业看待,允许其享受一些税费减免、担保、补贴等政策,以利其轻装上阵,更好地支持小企业发展。三是出台对小银行小企业贷款的激励性监管政策。适度降低小银行的存款准本金率,降低小银行发行次级债、金融债和上市的标准,使不同规模的银行享受同样的小企业贷款资本占用系数。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