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垃圾分类现阶段有必要搞吗

2011年06月27日 00:44 来源:经济参考报

  6月21日,《深圳市绿色物业管理导则(试行)》(下称《导则》)由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发布。该《导则》有个鲜明的亮点,即对小区垃圾分类提出了明确的技术标准,这被业内人士解读为深圳市在生活垃圾分类方面走出了极为特色的一步。

  与此同时,垃圾分类也正在北京、上海、杭州、广州、佛山等地如火如荼的试点中,垃圾分类已然成为全国各地环保和城市建设部门的共识。但另一方面,对于各地垃圾分类试点效果的质疑始终不绝于耳,从2000年左右全国多个地方就已经开始垃圾分类的试点,转眼十几年过去了,垃圾分类的效果却始终不怎么明显,以致于有人开始怀疑:在我国搞垃圾分类是不是太超前了?

  但大部分老百姓以及专家却不这么认为,在他们看来,垃圾分类肯定是今后的正确方向,要真正做好,就要解决目前存在的种种深层次问题,不能流于形式“为分类而分类”,要从整体上系统的进行考量。

  垃圾分类有必要吗?

  “在我看来,国内现在搞的生活垃圾分类根本没必要!”在看到某个城市搞垃圾分类试点的新闻时,北京市民刘先生说道。

  刘先生持此观点的原因有二:一方面,从2000年左右,北京等地就已经开始搞垃圾回收试点,这么多年过去了目前还在搞试点,且效果并不明显;另一方面,对于一向注重勤俭持家的中国老百姓来说,很多可以回收的东西早已经以卖废品的形式回收了,同时,在城市的街头巷尾,还活跃着数量众多的拾荒者,他认为:“现在家中基本就是厨余垃圾,没必要再分类了。”

  而北京市民郎女士居住的小区早已实行垃圾分类,她说:“垃圾分类肯定要做,可以有效地回收利用资源。”

  郎女士的观点与大多数专家的意见很一致。一直以来,都有专家表示,进行垃圾分类收集可以减少垃圾处理量和处理设备,降低处理成本,减少土地资源的消耗,具有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的效益。如果能充分挖掘生活垃圾中蕴含的资源潜力,仅北京每年就可获得至少11亿元的经济效益。“各种生活垃圾混合在一起是垃圾,分选开就是资源。”

  而对于刘先生所说的街头拾荒者,专家表示,目前在北京有十万人左右,尽管他们将一些可回收的垃圾转化成了新的资源,客观上减轻了政府处理垃圾的负担,但是这些民间自发的拾荒者,均是无照经营,缺乏规范、检验和约束,在垃圾的捡拾、收集、运输、加工过程中很容易造成二次污染,不利于环境保护。

  “垃圾分类这个大方向是对的,但目前国内垃圾分类的实际情况不容乐观。”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固体废物控制研究所教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固体废物专业委员会委员刘建国说。

  据悉,北京的垃圾分类之路已走过10年,却仍然处于垃圾分类的“初级阶段”,无论是在街头还是小区,处处可见没有分类的垃圾。分类垃圾桶也是形同摆设,甚至还发生分类垃圾桶被盗的事件。而在上海、广东等其他搞垃圾分类的试点地区,垃圾分类的实践情况也不是很理想,无怪乎刘先生说“垃圾分类没必要”。

  垃圾分类为何搞不好?

  为什么垃圾分类搞不起来、搞不好呢?“原因很复杂。”刘建国说。在他看来,首要的原因就是公众对于生活垃圾分类的意识不强“垃圾分类首先要老百姓愿意去做、方便做,并且做了之后效果明显,但现在从整体上很多人都没有形成自觉的意识,而且也没有一种可持续的良性的监督机制。”

  记者了解到,目前北京的生活垃圾分类计划中将生活垃圾分为四类,即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尽管听过相关的垃圾分类的宣传,但是具体到那些垃圾属于哪些种类,很多细节都不是很明白。”市民王小姐说。

  住在北京西城区某小区的张女士说,她居住的小区也搞垃圾分类,每家都发了若干垃圾桶,一开始也是严格按照要求去做的“有次下楼扔垃圾时发现,环卫工人把每家分类好的垃圾都一股脑地混在一块儿拉走了。在家分好的垃圾,出门就不分了。这完全是走形式。”张女士说。所以现在张女士干脆在家里装了一台厨余垃圾粉碎机,将厨余垃圾直接粉碎进下水道。

  记者在北京丰台区某个垃圾中转站观察发现,这里并没有专门的分类装置,而收回的一车车垃圾都是各种垃圾混杂的。有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垃圾最后都将进入填埋场填埋。

  “现在人们的素质和生活方式没有任何问题,垃圾分类搞不好,体制是最核心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环境政策与环境规划研究所所长宋国君总结说。他表示,目前垃圾分类管理几乎由政府一手包办,环卫部门既是管理部门,又是执行单位和监督机构,缺乏一套国家政策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的高效管理体制“没有监督就会产生形式主义和腐败。”宋国军说,“而很多时候,一些人把问题看得太简单,并没有系统的考虑,很多垃圾分类都流于形式。”

  另一方面,垃圾分类工作中资金问题也成为一大掣肘。据悉,目前关于垃圾分类的启动资金,大都由政府买单。据悉,北京市为了完成全市600个生活垃圾分类达标试点小区建立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的工作,从2010年5月底开始,北京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派驻相关的垃圾减量分类指导员到各小区,专门监督指导垃圾减量垃圾分类,每名指导员每月补贴不低于600元,所需经费由各区县负责落实。而记者了解道,截至目前,这些垃圾减量分类指导员仍在各小区工作。总的算下来,这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但这并不是一种可持续的办法。”刘建国说。

  记者了解到,在上海等地,由于多数居民未养成自觉分类的习惯,要专门配备分拣员对垃圾进行二次分类,但分拣工人的报酬也成为了一大难题。

  垃圾分类应做系统性考量

  怎样才能把垃圾分类真正做好?不少专家纷纷支招。

  刘建国认为,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培养普通民众垃圾分类的意识和自觉性;其次,要以资源化的目的建立分类回收系统,根据相应的垃圾的特性来设计理想的垃圾处理系统,并建立相应的配套处理设施,争取做到效益最大化、污染最小化;最后,也要有相应的法规制度的约束,要探索建立一个可持续的监督约束机制和奖惩机制。“总之,不需要一下子做太细,要根据我国的国情,从简单到复杂,一步一步来,先做好厨余垃圾的分类,从源头到后端要建立起一个循环有序的系统,循序渐进。”

  而宋国君则认为,做好垃圾分类要有一个阶段性的过程。首先,相关部门要下决心,有一个整体的计划和实施方案;其次,要有真正的研究机构根据实际情况做一个比较详细的实施方案;第三,要有系统的行动推进,循序渐进,例如可以先做厨余垃圾的回收利用,然后做别的,第四,政府要建立相应的资金循环机制“最核心的是要引入市场机制。”

  据了解,我国台湾地区及国外一些国家的资源回收利用程度很高。2000年,台北制定了“垃圾零掩埋”的目标,到目前为止台北市每天垃圾填埋量最多只有33吨,基本上不焚烧。“不管是焚烧还是填埋的方式目前看来都有劣势,因此最好的就是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做到全回收,零掩埋。”记者了解到,宋国君结合台北的垃圾分类处理经验,专门做了《中国生活垃圾资源回收方案设计》的课题研究,希望能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

  “垃圾分类这件事还得放在整个垃圾处理的全局下看,而不是跳出来,为分类而分类。”国家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相关负责人说“不同的垃圾有不同的处理办法,而整个垃圾分类的系统要根据不同种类垃圾的最终出路来考量设计,整个从源头到运输到最后进垃圾中转站,每个细节都要考量到。否则的话,垃圾分类就流于口号和形式,分类也就没什么意义了。”与此同时,他还建议说,我国垃圾分类的整个系统的设计要考虑我国国情,立足于垃圾处理的手段和垃圾的出路来设计整个垃圾分类的流程,不仅能实现垃圾的减量化和资源最大量的回收,同时还能吸纳目前十几万人拾荒大军的就业。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