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最早的商人NGO

2011年06月27日 10:59 来源:《第一财经周刊》

  吴晓波

  商人会馆的兴盛,意味着明清商人在组织化上已超越前代,其运作模式呈现出非常鲜明的自治特征。

  商帮这个概念是明朝末年才有的,到了清代就很发达,有所谓的十大商帮,除了大家所熟悉的晋商、徽商和广东十三行之外,还有陕西帮、福建帮、江西帮、洞庭帮、宁波帮、龙游帮及山东帮。商帮流转于大江南北,其聚居交流的场所,就是商人会馆,而这可以被看成是最早的商人NGO。

  1560年(明嘉靖三十九年),两位旅京徽商杨忠、鲍恩在宣武门外购得一地,建了一座歙县会馆,这是史料记载的最早的徽商会馆。6年后的1566年,广东商人在京集资建岭南会馆,此后,商人建馆之风吹遍全国。

  会馆是“异乡之家”,商人们在这里议事、祭祀、娱乐、暂居。一个地方有了某一商帮的会馆,就好比树木生下根来,从此花繁叶茂,自主成长。没有史料告诉我们,在明清两代全国到底有多少个商人会馆,但粗略计算,起码不下3000处,它们成为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

  会馆的功能有三个:“奉神明,立商约,联乡谊。”

  各商帮所供奉的神明不同,基本上是出生于当地的历史人物,晋商供的是关羽,徽商供的是朱熹,江西帮供的是许逊,福建帮供的是妈祖(林默娘)。也因此,很多会馆以“宫”定名,比如,四川曰惠民宫,两湖曰禹王宫,两粤曰南华宫,福建曰天后宫,江西曰万寿宫,贵州曰荣禄宫。这种祖先崇拜构成了一种乡土特征很重的集体象征。

  会馆建成后,必须有商约予以约束,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间契约版本。1784年(乾隆49年),潮州商人在苏州建潮州会馆,确立以下约定:“会馆专门聘请董事经理,三年更换一次,由潮州地区的七地商人轮流任职,会馆所有的契据档案都交由董事经理管理,前后交替,帐目必须清楚,这一规定,永世不改。”会馆还对商业规则进行了公约,防止内部的恶性竞争。

  商人会馆数量的多寡,可以看出当地工商业的发达程度。乾隆年间,各省在京建立的会馆多达182所,到了光绪年间,数量更增加到392所,其中,20%为商人会馆。而在苏州,商人会馆的比例则远高于京城。

  市镇经济的崛起,是明清工商业的一大特征,会馆之盛在这里体现得最为显著。

  广东佛山镇是明末清初发展起来的专业化市镇,以铁器铸造著称,与景德镇、汉口镇、朱仙镇并列为“天下四大镇”,此地的会馆更是发达,呈现出专业化的态势,仅在铸造业,就有熟铁行会馆、炒铁行会馆、新钉行会馆、铁锅行会馆、金丝行会馆、金箔行会馆、土针行会馆等等,其余的各行各业都有会馆组织,如钮扣行会馆、当行会馆、绸缎行会馆、颜料行会馆、洋纸行会馆、西土药材行会馆、参药行会馆等等。这些以行业为主题的会馆已经超出了地域的特征,而更多带有行业协会的性质,这是一个十分显著的进步。

  自康乾以来,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由产业工人做成的会馆,这是工会组织的雏形。枝巢子在《旧京琐记·市肆》中记载,在京城从事泥瓦和木工的工人有一个九皇会馆,它有着很严密的行规,凡是有徒工的地方,都有会馆,其总会就叫做九皇。每当九皇诞生日,就一定要休假,名叫“关工”。

  在会馆专业化程度最高的佛山,甚至出现了东家行和西家行,前者由业主、作坊主组成,后者则是手工业工人的组织,很多劳资矛盾通过两行的“通行公议”来解决,东家行和西家行还通过共同祭祀的方式来调适双方的关系。

  就如同商人事迹往往不见于正史一样,明清会馆也同样很少有准确的记载。但商人会馆的兴盛,意味着明清商人在组织化上已超越前代,其运作模式呈现出非常鲜明的自治特征,是NGO在中国的最早试验,因此也有人将之视为中国进入近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作者:吴晓波(财经作家,上海交通大学EMBA课程教授,“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常年从事公司研究)

  联系作者请发:

  Email:wxb680909@gmail.com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滚动新闻其他文章

《第一财经周刊》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