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29日 11:28 来源:中国经济网
雅娜本科毕业以后,从拉脱维亚来到中国,经过近两年的求学生涯,“今年我就要毕业了”。
虽然已在中国待了两年,但她的中文并不十分流利。因为朋友大部分是欧洲人,她觉得中国朋友不多是汉语水平无法提高的原因之一,“我们只是在上口语课的时候说中文”。
“他们对我很好奇”
和典型的欧洲女人一样,雅娜有着漂亮的大眼睛,弯弯密密的长睫毛,高高的鼻梁和白皙的皮肤。“欧式”脸孔常常引起亚洲人的好奇,“如果我在街上问路,人们不仅会很热心地告诉我该怎么走,还会问我很多别的问题。他们会问我是哪国人,来中国多久了”。
中国人的热情友好让雅娜感觉不错,因为“在欧洲就不是这样”,“向欧洲人问路,他们会很礼貌也很友好地告诉你该怎么走,但绝不会再聊到别的话题,他们对你是哪里人或者你来欧洲多久了好像并不感兴趣”。
但雅娜也察觉到,这种热心似乎是特别“针对”她这样金发碧眼的外国人。“中国人对身边的人好像比较冷漠”。她说“见到这样的冷漠已经有三、四次了。一次是世博会期间,我在拉脱维亚馆当志愿者,一天看见有个游客在路上晕倒了,周围很多人经过,但大家都只是在旁边看着,没有一个去帮助那个晕倒的人”,最后,是雅娜打电话叫来了急救点的医护人员。
雅娜揣测,出现这种区别也许是“他们太少见到外国人”的缘故。对于这种现象她觉得奇怪,但并不觉得无法接受。“中国式”的热情有时甚至会让她觉得受到了礼遇,她认为这是中国人表示友好的一种方式。
“他们会直接在我身边坐下”
雅娜说她刚来中国最不习惯的就是“人太多”。坐公车、坐地铁,甚至在食堂吃饭,“他们会直接在我身边坐下,挨得很近很近”。而在欧洲,这种情况很难出现,“人们之间很自然地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彼此之间不会互相打扰。甚至连讲话、吃饭的声音都会小小的,尽量不影响别人”。
西方文化中,个人隐私、个人空间往往十分受重视。就拿问路来说,雅娜提到的“指明道路之后,欧洲人不会再聊到别的话题”,也体现出欧洲人尊重他人隐私的习惯。雅娜刚来到中国的时候,遇到那些直接在她身边坐下的人会生气,她希望自己的隐私得到尊重。中国人的“隐私意识”不如西方人强烈,雅娜和朋友遇到会“直接在身边坐下”的人也并没有减少,感觉到自己的隐私被侵犯,于是便有了防备之心。
虽然雅娜对这种现象表示“生气”,甚至“感到难过”,但是她同时也表示“你有你的文化”。在来中国之前,雅娜的妈妈告诉她,要去了解不同的文化,“拉脱维亚的东西我都知道了,所以还要一直走,去接触去了解,至于喜不喜欢,其实没有太大关系”。即便说起“粽子”,雅娜会一脸好奇地问:“那个东西好吃吗?”但真正去尝试,她还需要更大的勇气,需要对中国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和认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供稿)
特别声明: 文章只反映作者本人观点,中国经济网采用此文仅在于向读者提供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立场。转载和引用此文时请保留电头,注明“来源于:中国经济网”并请署上作者姓名。
更多精彩内容参见“中国经济网-国际频道-独家专稿”
(责任编辑:林秀敏)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