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01日 02:30 来源:经济参考报
《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暗访发现,天津、河北甚至北京都存在“地沟油”加工窝点,仅记者实地探访的几家窝点日加工能力合计已近百吨,且不断流向食品加工企业、粮油批发市场,甚至以小包装形式进入超市。
报道引发网民热议。有网民认为,“地沟油”屡禁不绝、猖獗不止的主因是暴利驱使,但食品监管的落后和缺失也难辞其咎,有关部门应严加监管,并严惩违法者。此外,在治理杜绝地沟油乱象方面,宜疏堵结合,引入市场化机制。
“地沟油”乱象背后是暴利
新浪网网民毕晓哲认为,地沟油乱象打而不绝,甚至“越打越多、日益成规模化生产”,问题出在哪里?地沟油从收集、运输、贩卖,到生产加工、运输、销售,诸多环节都有暴利存在,让这些违法犯罪行为猖獗不止。
红网网友郭鑫说,地沟油之所以泛滥成灾,全在一个“利”字。据统计,食用油的价格是1吨6000元。而地沟油的成本大约为300元,提炼出来的地沟油可以卖到1吨3000元。这种暴利导致“地沟油”行业一年的总利润达到15亿至20亿元,比整个广东省的制造业的利润加到一起还要多。而职业掏地沟油者一个月的收入可上万,相当于一个高级白领。在利益驱使下,铤而走险,发昧心财的自然大有人在。
和讯网网民施平说,国务院办公厅去年7月曾下发《关于加强地沟油整治和餐厨废弃物管理的意见》,要求开展“地沟油”专项整治,并加强餐厨废弃物管理和推进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不过《意见》只给出了方向却没有提供具体方案,实际操作一年来尚存细节有待完善。
食品监管缺失难辞其咎
有网民表示,制售“地沟油”,从小作坊到大工厂的形态“升级”,反衬的是相关职能部门显而易见的监管失职。正因为不良生产者长期得不到有力严惩,通过制售“地沟油”牟利的行为才在客观上得到鼓励,进而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一利益链。
人民网网民建达说,地沟油长期大肆泛滥,究竟应该由谁负责?利欲熏心的地沟油制造者,自然是“第一责任人”。他们为了利润,可以不惜通过犯罪的手段制造和销售毒油。对这类犯罪分子,法律必须予以严惩,决不能手软。监管不作为的政府职能部门、执法不到位的公安司法部门,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到目前为止,政府众多的管理监督部门还是各管一摊,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处置体系。
东方网网民钟学城表示,食用油的标准是怎么定出来的,是什么时候定的,连地沟油这么脏乎乎的东西都能蒙混过关,那么其它油呢?每天产10吨地沟油不是个小问题,其的损害程度无法估量,从此中可见食品监管的缺失。
引入市场化机制加以解决
有网民认为,地沟油本身是“宝”,关键看它用在什么地方。我们当前的治理,过度注重“堵”而忽略“疏”,应尽快设计一整套让地沟油“变废为宝”的利益通道,才是关键。
中山网网民“口文”称,解决的关键,就在于政府必须“让利”于民,必须放弃算经济账的想法,而多算算自身的职责账、公信力账和民心账。为此,政府就应该高价向餐馆收购“地沟油”,当价格高出个体户时,谁还会把油卖给后者,这样加工窝点自然失去了原料来源。对生产和使用生物柴油的厂家、商家,政府则应给予补贴,以此推广生物柴油的使用,如此一来,才能彻底堵住地沟油流向餐桌的通道。
荆楚网网民表示,治理“地沟油”市场比市长奏效的多。通过市场化机制,不仅能让“邪油”走上正路,起到正向激励效果,还符合现代绿色产业理念。一旦这一产业链条形成的话,不但前景广阔,利国利民,也能让消费者不再为“地沟油”提心吊胆。
(记者 陈伟 整理)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