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食品添加剂检测需多方协力

2011年07月01日 19:57 来源:中国联合商报

  ■CUBN记者 邓丽娟 北京报道

  近日,卫生部公布的《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第1—5批汇总)》中显示,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共47种,食品中可能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共22种,合计69种。其中有37种均在检测方法一栏中显示“无”或者空白,占总名单数的54%,也接近六成。6月17日,卫生部发言人表示,“我国目前有食品添加剂2314种。这2000多种添加剂,就其产品本身而言,一些有资质的单位都能开展纯度、理化项目的检测,能满足使用者的需求,而我们所说的无检测方法,指的是这些添加剂在食品中的残留检测。”

  但是作为食品生产企业,什么样的体系算是有自检资质?没有自检能力的中小企业又该如何被监督而不是滞后的惩罚?公众的监督和职能部门的监管应该放在什么位置?《中国联合商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食品药品产业发展与监管研究中心主任、高级研究员张永建。

  自检资质如何判断?

  据记者调查了解,一般具备自检自控体系的企业都至少要有两方面的管理体系:一方面是与生产相适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与原辅料安全相关的原料控制制度、种养殖基地备案制度、辅(配)料登记备案制度或GAP等,与生产加工过程相关的卫生质量管理体系,与产品加工、储运、销售安全相关的食品防护计划,以及其他保证企业产品安全、质量的管理体系和制度;另一方面是与生产的产品相配套的实验室检测技术能力,包括对原料生产、使用验收的实验室检测等能力。

  张永建告诉记者,严格的来讲:“如果企业自建实验室不具有完备的自检自控体系,应委托有资质的、经检验检疫机构认可的社会实验室完成上述检测;企业并应与委托实验室签订包括样品传递、样品保存、结果传递、不合格结果向检验检疫部门通报的委托协议书。”

  此外企业还应该配备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经过专业培训、并与生产能力相适应的足够的管理(技术)人员,能保证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正常运转、检测结果准确并用于指导生产的管理部门。企业最高负责人及管理人员必须对建立的自检自控体系,对本企业产品的特点、标准、国内外要求等有充分必要的掌握。企业实际的管理者(不一定是法人)发生了变化,企业采用租赁或承包的方式转给他人经营,企业质量控制主要人员(或内审员)发生变化,企业生产的主要人员发生重大变动,企业的生产品种发生变化,企业生产布局、工艺发生重大改变,企业原料、半成品的来源发生变化等情况发生,都应按照20号令第二十条(二)中的“卫生质量体系发生重大变化”上报,申请检验检疫机构复查。

  建立原辅料合格供应商制度,每年对所有供应商进行有效评估或考核,评估或考核合格的供应商提供的原辅料须获得检验检疫机构备案;原辅料合格供应商一览表和相关报告应报检验检疫机构备案存档。

  职能部门和第三方不可或缺

  张永建强调,“即便是企业拥有这样严谨的自查自控体系,但还是不可或缺的需要获得官方验证(卫生质量管理体系或HACCP)或第三方认证(HACCP、ISO9000、ISO22000等)。建立有效的不合格品控制、产品追溯、产品召回等制度或机制,以保证生产、销售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能及时处理并追溯原因。”

  据了解,目前中国的食品生产企业还是一种中小企业集聚并集中度低的状况,作坊式生产很普遍,更别奢谈自检的资质,相应的风险可控性会很低,而地方政府仍以追求GDP为最高使命,高成本的复杂检测体系一时半会儿不能建设到位,往往有时为了应付上面部门的检查,就选择有自检自控体系的大企业作为调研对象,以此作为整个地区的评估成绩,直到有一天被曝光存在有毒食品生产企业,以罚代刑也就成了滞后的监督的处理办法。

  张永建说,“要强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相关监管部门发现非法添加线索要立即向公安等部门通报,严禁以罚代刑、有案不移。对涉嫌犯罪的,公安部门要及早介入,及时立案侦查,对影响重大或者跨省份的案件由公安部挂牌督办。加强对化工厂、兽药和药品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监督企业依法合规生产经营。要严密监测,坚决打击通过互联网等方式销售食品非法添加物行为。对农村、城乡结合部、县域结合部等重点区域,企业外租的厂房、车间、仓库以及城镇临时建筑、出租民房等重点部位,各地要组织经常性排查,及时发现、彻底清剿违法制造存储非法添加物的“黑窝点”,坚决捣毁地下销售渠道。”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