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01日 19:58 来源:中国联合商报
■CUBN记者 邓丽娟 北京报道
6月15日,中国生乳国家标准颁布实施已一年。然而就是这个标准,最近因为被业内人士炮轰为“中国生乳标准全球最差”而引起广泛谈论和争议。
十天之后,卫生部网站刊发了农业部、卫生部两位专家对相关问题的答疑,同时“开炮”人士仍保留了自己的意见并作出反驳。
其实,作为老百姓,要求并不高:有利于健康就行。企业能否满足这一基本要求呢?
生乳标准引来争议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所长、乳品安全标准工作专家组组长王竹天研究员介绍,2008年底卫生部会同有关部门开始清理整合乳品安全标准,经过1年的努力,完成了包括《生乳》在内的66项乳品标准,经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审查通过,于2010年3月正式公布。
素有“中国奶业第一炮筒”之称的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在业内会议上说:“新标准中蛋白质含量远低于发达国家3.0克以上的标准;而菌落总数放宽3倍后,是美国、欧盟标准的20倍。这一标准堪称世界最低,全球最差。”并称“中国生乳标准被个别生产常温奶的大企业绑架”。
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上海)、乳品安全标准工作专家组成员、教授级高工孟先生解释,《生乳》中设置菌落总数指标主要是为了反映奶牛健康状况、牧场卫生状况和冷链运输质量控制情况。随着奶牛养殖业的发展和养殖水平的提高,养殖环境的改善,生乳菌落总数会逐步降低。
王丁棉会后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应:“旧标准实施期间,南方乳制品企业对生乳细菌总数的要求基本都低于每毫升50万,广州的企业能达到10万以下。据我了解,北方的企业要求生乳细菌总数低于50万的应该在三分之一以上。所以我说现在的标准和原来以及实际情况比,都降低了。标准高与低,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权益。”
乳品企业态度如何?
关于这次生乳标准的调整问题,有不少人认为,是因为修改前的标准很难达到。
但王丁棉却认为达到之前的标准并不是很难的事。据王丁棉介绍,提高蛋白质不需要多难的技术,只要给奶牛提供充足的、优质的饲料,不出三到五天,蛋白质指标立即就会上去。细菌总数也一样。即使小规模的散养户,做得好的话,也跟大规模的奶牛场一样,可以把细菌总数控制在50万以下。细菌群落与农民的养殖技术根本没关系,不是农民做不到,而是企业的设施跟不上。
面对纷纷扰扰的“生乳标准”大讨论,蒙牛乳业回应本报记者:“乳品新国标是由国家制定的,蒙牛作为中国乳业的一员,严格执行乳业国家标准。蒙牛从源头到生产出厂,每个环节都严格把控产品安全和品质。从收奶到产品出库,全部由中央控制系统设定程序,指令机器人操作完成,整个生产过程都处于无菌密封的环境中,看不到一滴暴露在空气中的牛奶。在蒙牛,每一包牛奶都要经过9道工序、36个监控点、105项指标检测。只要有一项检测项目不合格,整批产品都不允许上市。”
尽管蒙牛等企业的表态看起来令人欣慰,但仍有业内人士反映,为了保障充足的奶源供应,蒙牛、伊利等企业对生乳标准的降低私下里是持迎合甚至是助推态度的。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