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03日 04:14 来源:信息时报
影评人“交口”火了,乐评人“一致”其实也挺忙,这两种人都在可能是最没有创意的企宣文案里活跃着,称赞着,力挺着。只不过当下的唱片业不比电影圈热闹,所以能真正影响到产业或者乐迷的乐评人凤毛麟角,乐评人真正能影响的,可能只是乐评人而已。非著名的盯着著名的,唱片公司御用的相互攀比谁拿的钱多。很多时候所谓乐评已经从一种文体自觉堕落为企宣帮凶,吹捧一番后迅速被淹没,反正也没有几个人真正在意。
不可否认还是有认认真真写乐评的人,就算大环境如何不济,也还会时不时有好的新作品出来,好的新歌或者新的好歌之所以没有被更多的人听到,与乐评人大面积的失职也脱离不了干系。但除了常规意义上已成套路的“交口”唱片,乐评人私下的口味其实也还靠谱,至少他们比普通乐迷听过的要多,也不像某个单一歌手的死忠粉丝那样失去理智。所以别看公关式通稿乐评,那只会让你对音乐更加厌恶,而乐评人不经意间“交口而出”的,往往才是值得聆听的。
比如前一段陈珊妮的《I Love You,John》,台湾乐评人马世芳就在微博(http://weibo.com)上说:“听第六遍了,还是有很多惊喜,奉劝诸乐迷,至少弄副稍微像样的耳机……”而澳门乐评人田中小百合则说:“抱怨这时代,不如随风摇摆,尽情释怀,听陈珊妮《我喜欢装》,就像跟春风做爱,青春什么的扑面而来……”而可能是内地乐评产量最多的爱地人则在与另一个乐评人赤潮的争论中说:“她能让你感到她做音乐还很轻松很随意,也琢磨不透,因为这张里她还玩了个暗黑系到光明系的转型,很电子也很柔和。不像陈绮贞那样,死发力,一条路走到黑,让人听着很累……”这些都是当事人最直接的听觉感受,很多时候不假思索,听到哪儿说到哪儿,反倒更可信些。
再翻多一些,会发现这些乐评人“交口”过林宥嘉的《美妙生活》,“交口”过方大同的《15》,“交口”过谢和弦的《于是长大了以后》,“交口”过卢凯彤的《掀起》。他们会喜欢Hebe,但不喜欢S.H.E;他们会喜欢曾哥,但不喜欢春哥;他们会喜欢林一峰,但不喜欢林峰;他们会喜欢窦唯,但不喜欢王菲;他们会喜欢陈绮贞,但更喜欢陈珊妮;他们会喜欢黄小琥,但更喜欢黄韵玲;他们会喜欢汪峰,但更喜欢许巍;他们会喜欢许巍,但更喜欢张楚;他们会喜欢张楚,但更喜欢崔健;他们会喜欢崔健,但更喜欢Bob Dylan……综合口味不难看出,能够被乐评人私下里实打实“交口”的唱片其实很简单——首先是原创的,最好还是自弹自唱;其次要言之有物,不能随波逐流;然后还要带点人文气息,小文艺小清新那些都是附赠的。1分2分3分4分5分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