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05日 03:4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苏安
6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回落到50.9,环比回落达1.1,大幅低于市场预期,其他宏观经济指标也大都低于去年平均水平,这说明中国经济在短期内存在进一步下滑的可能。与此同时,即将公布的6月份CPI数据将进一步上行至6%以上已经成为市场共识。
从去年以来中国这轮紧缩政策的核心和目标,无疑是抑制资产泡沫和通胀预期,但目前二者都还没有让人满意的结果。笔者认为通胀固然值得忧虑,但过去两年大规模信贷扩张的结果,更需要我们注意的其实是资产价格,这是1980年代后期的日本、2000年代后期的美国都没有躲过的劫。9%左右的GDP增长率,20%的名义工资上涨,5%的通胀其实不算离谱,但住房价格和居民年收入的倍率怎么也是解释不通的。
资产泡沫的本质是经济结构的问题,资本无法寻找到与风险匹配的收益机会时,低利率带来的必然是资产价格的泡沫。日本和美国是经历典型资产泡沫的国家,都在经济成长遇到瓶颈甚至危机时采取了积极的财政和金融政策应对,最初还都取得一定镇痛效果,但其后都没能为本国经济打造出新的牵引动力。在金融和财政政策的搭配上的教训尤为深刻,决策者过度依赖宽松的金融环境,财政政策在财源选择(国债)和预算分配上过多向供给方倾斜(日本搞土建,美国救汽车),但在增进需求方面一筹莫展。举国上下缺乏改革动力,长期的金融宽松政策带来的是低温烫伤。这种短视的政策实际上跟泡沫的发生有着同样的思维惯性。同样在雷曼危机后,中国的大规模刺激政策客观上带给某些特定行业的好处必然反过来产生对调控的抵触情绪。
反观过去10年的日本,却还有不少亮点给中国启发。类似丰田、索尼等能代表日本形象的著名企业的股价都在下跌,这跟他们这些年的经营是密不可分的。但同期股价翻了好几倍甚至十几倍的企业依然不在少数,这些企业无一不是重视革新、顺应时代潮流的挑战者,这是上一个10年没有的现象。最大的电子商务企业乐天最近宣布退出日本经团联,正说明这种世代间哲学差异。就这个时间点的股价而言,乐天的10年上涨率大约为1100%之多,在所有日本上市公司中排名第二。排在第一的Cyber Agent更是从IT泡沫破灭后的废墟上浴火重生,股价是10年前的14倍多。
1970年代田中角荣的列岛改造论带来的效应是各地大兴土建, 日本曾经历信贷扩张和地价上涨带来的类泡沫经验,但由于石油危机这样的外来冲击,那次泡沫没有得到进一步扩大,但这个经验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研究,日本在20年后依然没能逃过泡沫经济这个劫难。而自以为透彻的理解了日本1980年代教训的美国人更是在20年后制造出了史上最大规模的泡沫破灭,波及全球。越来越多的日本研究者指出,从投资(GDP占比40%多),消费(GDP占比低于50%),制造业的比例,出口商品的结构,汇率水平和体制等特征而言,目前的中国跟1970年代的日本非常相似。
中国还没有迈入发达国家行列就经历人口结构逆转,资产价格大幅上升,还有中等收入陷阱等阶段性风险,挑战是不言而喻的。但同时中国还有数以亿计的人口有强烈的欲望去追求富足的生活,这也是中国经济增长最大的动力和潜能所在。各种刺激措施不能为那些无法改革的企业而存在,后危机的政策应当回到促进经济转型上面,大胆而稳健的推动体制改革,从鼓励先富过渡到机会平等,才能充分动员和挖掘民间的潜力。达尔文说:“能生存下来的,既不是最强壮的,也不是最聪明的,而是最能适应变化的”。这是自然规律,对中国经济的现状而言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金融政策如果无法促进金融机构实现宏观上资本分配的效率化,那么它就是失败的。防通胀和保增长其实不存在真的两难,在短期的硬着陆风险和日美两国的泥足深陷的天平上,取舍的答案是明确的。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