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07日 00:59 来源:国际金融报
本报记者 付碧莲
7月6日晚间,淡马锡新闻发言人确认已经对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进行了减持。一石激起千层浪,淡马锡的减持之举,立刻牵动了市场对于中国银行业的忧虑神经。
近期外国机构频频针对中国银行业及中国经济释出警告之声。从中国概念股到中国地方债,“做空中国”的工具正在悄然转换。
正常市场操作?
昨日,淡马锡控股出售中行股份的价格较周二收盘价折让6%,出售建行的价格折让3.4%。消息人士透露,淡马锡通过此次抛售两家中资银行股份套现285亿元。昨日,建行董事长郭树清对媒体表示,淡马锡只是出售了建行的一部分股权,可能是出于持股组合或者现金平衡的考虑,并不会影响建行与淡马锡的关系。
对于淡马锡此举,外界分析莫衷一是。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机构投资者买入卖出是正常的市场操作,并不意味着淡马锡看空中资银行股。”一位银行业内分析人士也认为:“淡马锡的减持交易完成得相当快速,表明另有投资者迅速接盘,说明中资银行股在市场的接受度仍比较好。”
此前社保基金将其在工行的持股比例从17.02%减持至16.98%,套现2亿港元。因此,紧接着淡马锡的减持举动进一步引发了市场对于中国银行业的负面情绪。不过,另有机构认为这是投资中资银行的好时机。第二季度,有近30亿元保险资金持续加仓工行、中行等中资银行股。
华尔街紧揪不放
“当然,近期国外机构频频针对中国地方债问题指出中国银行业风险,因此,不排除淡马锡抛售中资银行股份是出于对中国银行业地方融资平台问题的敏感反应。”孙立坚同时表示。
数据显示,追踪中国概念股的i美股中概30指数上周涨幅达到了惊人的15.3%。这表明此前在美国被“围剿”的中国概念股似乎已被华尔街“遗忘”,而“中国地方债”成为国外投资机构“做空中国”的新工具。
据悉,华尔街对中国地方债的炒作始于路透社6月初的一篇报道,该报道称中国银监会、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今年计划清理3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包括“四大国有银行”在内的国有银行将被迫承担损失。
此外,标准普尔、惠誉以及高盛等外资机构开始对中国地方债危机紧揪不放。渣打银行分析师王志浩推测,至少有4万亿-6万亿元地方政府融资工具债务将最终无法偿还。“总有一天,中央政府不得不出手干预地方债务这一巨大窟窿。”
法兴银行一篇报告表示,按照路透社描述的救助规模,中国清理3万亿元地方债相当于美国不良资产救助计划规模的1.5倍,“这暗示中国遭遇的危机可能是2008年时美国的1.5倍”。
最新的威胁则来自于国际评级机构穆迪7月5日发布的报告。报告称,约有3.5万亿元中国地方政府债务没有在国家审计署报告中提及,由于缺乏全局性的处理方案,银行的信用前景可能因此而弱化。穆迪称,考虑到目前没有清晰的方法应对地方债问题,该机构对中国银行系统的信贷展望可能会转为负面。穆迪预计中国银行系统的不良贷款规模占总贷款规模的比例可能会升至8%-12%之间。
不过,郭树清认为,整体上地方平台融资10万多亿元,或者更多,与40万亿元的GDP相比不高,而且中国财政增长收入很快。另外,地方政府无公开发债,债务负担不重,且平台贷款多用于有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基础设施上。因此,目前中国银行体系不需要救助方案。
法国巴黎银行分析师陈睆明表示:“中国银行业盈利增长强劲,其资产质量仍将保持稳定,市场夸大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上述分析人士同样认为:“在中国经济增速出现放缓的情况下,国外机构对于中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的反应容易过度,但是中国地方融资平台风险整体是可控的。”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