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07日 04:02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辛均庆
加息靴子落地。
7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1年7月7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
这背后是高层对通胀局势的严重关切。
7月3日至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辽宁本溪、沈阳等地调研时指出,当前,一些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虽然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没有根本消除,稳定物价总水平仍然是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政府正在采取措施平抑物价。
针对接下来宏观调控会面对哪些问题,通胀何时见顶等问题,本报专访了清华大学教授、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
《21世纪》:如何看待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之后的加息之举?这两种调控手段是如何选择的?
李稻葵:提高准备金率,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控制过多的流动性。过多的流动性主要是来自两大因素,一是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进程中,贷款增长较快。二是过去两年多来,有大量境外资金涌入中国经济,大概每一个工作日是10亿美元;其中既有所谓的“热钱”,也有“冷钱”,即长期要在中国投资的钱。从宏观上讲,这两大因素导致流动性是充足的。
宏观政策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应对流动性过剩。当准备金率提高了12次之多后,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已达21.5%,这必然会带来局部的、个别的金融机构资金紧张,进而造成了一部分需要资金的企业和机构“融资难”问题。
就个人观点来讲,首先我们要理解为什么在过去的六个月之内,加息的频率和力度不如提高准备金率。
整个发达国家层面的利率水平是比较低的,并没有大规模的加息,只是在今年的三月份欧洲央行第一次加息。
在此前背景下,如果我们迅速地加息,一定会引起国际投资界过多的关注,会引来更多资金的流入,使流动性进一步上升,导致控制物价等宏观调控的难度更大。
现在的情况大为不同。第一,通胀的预期明显比半年前要提高。如果说半年前百姓琢磨的是3%还是4%的话,现在许多的机构琢磨的是5%还是6%。第二,世界各国都开始加息或考虑加息。比如欧洲央行已经加息。在我看来,不久的将来英国会加息,美国也会在一年之内加息。
在当前的背景下,加息对于下一个阶段应对和调整通胀预期,防止比较高的通胀演变为更高的通胀,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1世纪》:通胀之外,当前,很多人担心中国经济放缓的问题,在你看来中国经济出现滞胀的可能性有多大?
李稻葵:我不认为“滞胀”这个词适用于中国经济。中国经济自身增长的潜力是很大的。2010年中国GDP的增速是10.3%,2009年是9.1%。按照我们的预测,今年GDP的增速是9.4%到9.5%,明年在9%左右。这样一个增长速度,和“滞”是挂不上钩的。
《21世纪》:通胀会在何时见顶?
李稻葵:假定国际市场不会出现大规模的动荡,原油价格不会再回到130美元、140美元一桶。那么,在今年的下半年到明年初,通胀率完全有可能回落到5%以下,在4%左右波动。
像今年四个月之内猪肉价格上涨60%的趋势不可能再延续,一定会有一个反向的趋势。蔬菜也有类似的情况。
只要猪肉、蔬菜、副食品价格能稳定住,再加上目前夏粮丰收已成定局,对秋粮起决定性的东北地区也未看到有大规模自然灾害的报道,若不出现大意外也应该能丰收,那么粮食价格也没有大的波动的话,整个中国经济的物价水平就能控制住。
此外,中国经济仍然是大部分制造业产能过剩的大格局下,通胀率不会出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样两位数的水平。但是,要注意的是这轮通胀是持续性的,未来五到十年都会存在介于3%到5%之间的温和通胀态势。
相关工具:
房贷计算器(商贷、公积金贷款、组合贷款)
提前还款计算器(等额本息、等额本金)
利率调整影响(等额本金、等额本息)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