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保护与发展拉锯:洞庭湖消失过半

2011年07月08日 02:53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夏晓柏 彭立国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是昔日洞庭湖的真实写照,如今,随着湿地减少和湖面萎缩,洞庭湖已经荣光不再。

   受泥沙长期淤积、大围垦、无序挖沙等自然和人为活动影响,素有“长江之肾”美誉的洞庭湖水位下降,湖面剧减,影响水源和水质,导致生物种群锐减,湖区生态环境持续恶化。

   “洞庭湖综合治理面临现实困境。”洞庭湖保护区管理局总工程师张鸿认为,包括湿地保护在内的洞庭湖综合治理,与地方政府利用洞庭湖资源发展经济的需求之间,存在着矛盾冲突,这也是洞庭湖治理难以真正突破的关键节点。

   岳阳市水务局数据显示,洞庭湖还在进一步萎缩。截至2010年,湖南省洞庭湖区15200平方公里中,湖泊面积为2625平方公里。湖泊面积萎缩过半,仅为清末民初的43.8%。

   生态“恶果”

   洞庭湖面积剧减的同时,另一种方式的破坏也同时进行,即对野生动物的猎杀。

   原君山区狩猎队队长张厚义老人回忆,20世纪60、70年代,洞庭湖曾出现过数百只白鹤--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聚集的盛况,但最近十多年,保护区再见不到100只白鹤聚集。

   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桑湖管理站站长高大力透露,上世纪80年代前,洞庭湖野生动植物种类达3000多种,但目前仅有1631种,物种减少过半。

   围垦带来湖面萎缩,其衍生的生态灾害显而易见。由人为阻隔水流的方式,导致洞庭湖枯水面积扩大,枯水时间加长,2008年来,洞庭湖每年3、4月的汛期均消失,枯竭现象加重。

   受此影响,鱼类的产卵场和食场大面积缩小,食物匮乏,大量珍稀鱼类就此绝迹;而依赖浅水域洲滩生存的螺、蚌等底栖生物,也因缺水而大量死亡;湿地鸟类则因干旱另觅食源地而大量迁徙。

   洲滩裸露还导致鼠患成灾,自1985年来的20多年里,洞庭湖区曾爆发过6次较大的鼠灾,且鼠祸呈愈演愈烈之势,仅2007年6月21日至24日,洞庭湖区的益阳市大通湖区即捕杀90多吨老鼠,约225万只。

   此外,湖区洲滩大量栽种杨树也对生态环境产生毁灭性打击。杨树属速生树种,被称为湖区湿地的“抽水机”,杨树在生长过程中抬高洲滩,降低地下水位,破坏湿地植被,使得草滩变成林地,进一步加剧干旱。

   张鸿透露,由于杨树属于外来物种,与本地生态系统格格不入,其经过8-10年生长期后被砍伐,导致局部生态系统被彻底毁灭,而湿地植物群落重建至少要花费3-5年的时间。

   治理之殇

   洞庭湖污染和破坏已沉疴入体,保护和治理却在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

   岳阳市水务局洞庭湖工作站专家表示,1980年代至1996年,治理主要限于防洪堤坝加固、蓄洪安全建设和洪道整治三个方面,真正的综合治理从1996年才开始起步。

   “针对保护层次的不同,我们从洞庭湖外围开始,由外而内设立了实验区、缓冲区和核心区。”东洞庭湖保护区总工程师张鸿进一步阐述。

   据他解释,实验区主要指一些农场,这一地区人类活动较多,可以进行生产生活;缓冲区人可以进入,但是禁猎禁渔;核心区是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区域,实行严格保护,人不得进入。

   此外,张鸿透露,湖南省林业厅计划以东洞庭湖保护区为主导,将东、南、西洞庭湖保护区和湘阴横岭湖保护区整合成一个大的保护区,但目前尚无整合具体日程。

   “现在的洞庭湖治理也面临着矛盾,主要是湿地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张鸿如是直言洞庭湖治理之殇。

   他表示,洞庭湖综合治理要求对湖区湿地进行严格保护,这就限制了一些县乡政府对湿地资源的过度利用,会影响地方政府对一些企业的引入和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的上马,同时湿地保护对当地的农业生产也会有一定影响。

   记者获悉,洞庭湖治理开始之前,湖区周边很多地方政府对湖区资源掠夺性利用,组成捕捞队和打猎队,养活了一大批人,对渔业和鸟类资源竭泽而渔,同时大种杨树和芦苇,在为地方经济带来短期利益的同时,也侵蚀着洞庭湖的生态环境。

   “在治理和保护的过程中阻力重重。”张鸿透露,很多地方政府从地区利益出发,对洞庭湖保护并不热心,阳奉阴违的事件亦时有发生。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