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日均存贷比再扰银行业

2011年07月08日 16:19 来源:《新财经》

  文/ 实习记者 刘虎彪

  商业银行存贷比指标由“时点”考核改为“日均”考核,将改变银行月末最后一天突击揽储和滥发理财产品的乱象。

  自今年6 月起,银监会将对商业银行的月度日均存贷比进行监测,要求存贷比日均不得高于75%。今年年初以来,央行已连续6 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随着银监会存贷比日均监管政策的实施,将又一次挑战银行资金的承压能力。

  银行一方面要完成监管指标,另一方面又不愿减少贷款,只好打着高收益率旗号,通过发行更多的理财产品来增加存款。

  日均存贷比监管的提出,意味着银行每天都要向银监系统报告存贷比情况,进而实现存贷比实时动态监测。今后,商业银行在月底突击揽储及大量发行理财产品的现象是否会有所改变?商业银行在应对监管指标的同时,到底该如何真正控制风险?

  突击揽储为达标

  判断商业银行贷款规模是否适度和结构是否合理,有很多指标,存贷比是其中之一。存贷比指标反映了银行存款运用于贷款的比重及贷款能力的大小。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银行存贷比不得超过75%,超过这一比率,表明贷款规模过大,风险也过大;相反,存贷比率越低,银行的安全性越高,但盈利能力可能下降。

  以前,监管层对商业银行存贷比考核是在月末最后一天进行,即时点考核。知名金融专家蔡庆涛对《新财经》记者表示:“这种考核方式使商业银行不注重日常的存贷比例,存贷比高了,就在月末最后一天集中增加存款,把这一天的存贷比降下来。这也导致了商业银行的一大奇观,每到月末、季末和年末最后一天,存款大战异常激烈。比如,2010 年12 月31 日,国内某银行为吸收存款,不惜血本,800万元存款1 天的利息就高达3 万元。这样的收益如果折合成年化收益率已高达135%。银行如此高成本地吸收存款,目的就是为达到存贷比指标。”

  除了在月末突击吸收存款外,商业银行为了降低存贷比率,纷纷加大了理财产品的发行量。据普益财富监测数据显示,5 月21 至27 日的一周内,有31 家银行共发行了309 款理财产品,较此前一周增加24 款。在端午节前夕,各大银行推出了不少高收益率的节日理财产品。据不完全统计,端午节之前发售的理财新品达到220 只之多。

  齐鲁证券银行业分析师程娇翼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各大银行集中发行理财产品的现象与近期银行揽储压力直接相关,存贷比大限将至,5月是“冲时点”的最后一月,银行试图通过这样的捷径来解燃眉之急。

  虽然通过大量发行理财产品可以达到符合监管指标的目的,但这会让银行的财富管理变质。银行理财产品所投向的信贷资产在银行业务中会以表外资产形式存在,这种形式被业界称为“伪贷”。如果长期大量地发行此类产品,不仅会大大削弱央行的货币调控政策效果,而且部分“伪贷”资金流向可能会违反国家的行业引导政策。

  蔡庆涛表示:“由于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存在夸大宣传,监管层曾在2008年全面叫停过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而如今,银行夸夸其谈的高收益率理财产品,大多是在忽悠老百姓。有机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商业银行93% 的理财产品收益没有跑盈CPI。”

  信贷业务受控

  商业银行之所以追求这么高的存贷比,主要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商业银行作为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无可厚非。但是,商业银行与一般的企业不同,具有高负债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商业银行对社会的影响远比一般企业要大得多。因此,商业银行经营原则中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其安全性排在首位。

  蔡庆涛认为:“安全性与盈利性总是矛盾的。日均存贷比下降后,银行风险是控制住了,但势必会导致银行盈利能力的下降。所以,找一个平衡点很重要。中国金融领域的市场化程度还远远不够,垄断现象比较突出,商业银行的利润是其他企业远远不能企及的。在A股市场,银行类上市公司数量仅占市场总量的1%,但其利润总和已占到全部A 股公司利润的近一半。高利润必然伴随着高风险。所以,监管层适时的推出严厉的监管举措是非常必要的。”

  兴业证券在此前的研究报告中表示,银监会如果实施月度日均存贷比考核,对于银行今年的贷款规模会有3% 左右的影响。对大型银行而言,基本上不会有太大影响,但对中小银行的贷款规模会压缩5% 左右的空间。

  此外,各大银行也在积极调整信贷结构以达到监管要求。5 月27 日,民生银行(600016.SH、01988.HK)资产负债管理部总经理张昌林在该行当日举行的网上投资者交流会上表示,3 月以后,民生银行日均存贷比已达到监管要求,短期来看,考核导向与信贷资源配置、存款增长挂钩是非常有效的手段。民生银行副行长梁玉堂介绍,从2011年起,民生银行新增信贷资源80% 以上将投向民营企业,此外,还将集约外部资源,帮助民企直接融资。

  在日均存贷比的考核下,不少银行会对二、三线城市的分行“下手”,停贷或许成为解决问题的最直接方式,但停贷不可能出现在大行,也不可能大规模出现。因此,为了在规模紧张时期有效利用资源,一些银行对部分贷款业务作出结构性调整。比如,调整个人贷款结构,将个贷业务的发展重心由房贷业务转向汽车、信用卡等消费贷款,促进了消费升级。

  经济与社会效益同等重要

  由于国内商业银行长期处于高存贷比状态下,日均存贷比考核使部分商业银行面临达标压力。从已经公布的银行一季报可以看出,很多商业银行的存贷比普遍在70% 以上。

  中信证券(600030.SH) 分析师朱琰在报告中称,大中型机构存贷款资源不平衡,中小型金融机构日均存贷比存在一定达标压力,6 月份吸存揽储的压力有所增加。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 以往在月度存贷比考核的情况下,银行往往在月末突击揽存,在月初放贷款,并力争在月末收回,这样就可以尽量完成存贷比的考核指标。现在改成日均存贷比考核后,要求存贷款在日均水平上保持一定的比例,这让许多中小银行压力加大。并且,如果存款不增长的话,就不能放贷,也会直接影响一些中小银行的贷款业务。

  蔡庆涛对记者表示:“日均存贷比的考核,打破了商业银行月末突击增加存款的乱象。使商业银行的存贷比更加真实,对商业银行风险防范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已高达18%~21.5%,加上75% 的存贷比, 商业银行每百元存款使用率已高达93%~96.5%。银行流动性已经很差了,加之我国商业银行存款特点是短存长贷,进一步加大了银行流动性风险。去年上半年,国内个别外资银行存贷比几乎接近100%。”

  从监管层面来讲,日均存贷比的指标配合资本充足率等时点指标,将使整个监管体系更加完善,监管方法也更为科学,在传递监管意图方面也会更加精确。

  由于体制原因,国内商业银行已是高利润行业。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也是效益型而不是盈利型,但其效益不仅包括经济效益还应包括社会效益。蔡庆涛认为:“ 国内银行在没有充分竞争的环境下就得到了高利润,我们的银行家们应该更多地考虑怎样回馈社会,而不是想各种办法应对监管层的监管。在全球金融机构的‘ 赤道原则’ 中,要求金融机构对于项目融资过程中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尽到审慎性审核调查义务。目前, 采用‘ 赤道原则’ 的融资规模占全球融资总规模的80%以上, 而我国的‘ 赤道银行’ 只有兴业银行一家。国内商业银行应该在这方面多做些文章,远比靠突击揽储、滥发理财产品,在愚弄大众的同时应对金融监管要好得多。”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