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09日 05:11 来源:金融时报
李侠
记者李侠近年来迅速膨胀的地方债务一再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6月27日,国家审计署全国摸底调查报告公布,截至2010年底,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包含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107174.91亿元。
6月初央行发布的《2010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称,截至2010年末各地方政府平台贷款规模的上限占当地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的比例基本不超过30%。外界据此计算得出其规模上限在14.4万亿元左右。较早前媒体广为引用的另一数据来自银监会,数据显示同期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规模约为9.1万亿元。
尽管数据有较大偏差,但由于10.7万亿元并不是个小数字,而且80%来自于银行贷款。由于这些地方债逾50%将在2011年至2013年到期,债务到期期限相对集中。这不由得不使市场担心:地方债会不会发生流动性偿付危机,并最终拖累中国银行业发生流动性支付危机,从而演化成系统性金融风险?
6月27日,汇丰全球研究部门发布报告称,虽然70%以上的地方债务被用于投资铁路、桥梁和购买土地,资产随着负债上升而增加。但地方债务的不够透明,以及债务到期与投资的长期项目回报期不相匹配,中国需要立即采取措施来对地方债进行重组,否则银行未来几年将真正面临违约风险。
本周二,国际评级机构穆迪也宣称,中国审计署关于银行对地方政府贷款规模的数据可能少报了,并且不良贷款规模大于预期。穆迪在一份声明中称:“中国银行业问题贷款的潜在规模,在正常水平和压力水平之间,可能更接近后者。”穆迪表示,除非中国拿出清理庞大地产债务的“清晰的总体规划”,否则中国银行业信用前景可能转向负面。
针对穆迪公司的观点,国内著名信用评级公司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董事长关建中认为,从专业角度看,这样的判断是没有依据的。他指出,审计署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报告仅仅是对数据进行确认,但不能说明有违约风险。从专业评级机构的角度,关建中认为,中国地方政府的债务状况不存在体系性风险,从走势看也不会形成体系性风险。
实际上,中央政府对地方债务的风险清理业已开始。6月13日,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地方各级政府要对融资平台公司债务进行一次全面清理规范,进一步加强对融资平台公司的融资管理和银行业金融机构等的信贷管理。7月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2010年度中央预算执行等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工作。会议要求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要认真整改,有效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会议指出妥善处理债务偿还和在建项目后续融资问题,同时要研究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这是审计署关于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出炉后,国务院首次就此问题进行表态。
尽管多年形成的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较大,部分地区和行业偿债能力较弱,存在风险隐患,市场也对债务恶化的风险一直加以警惕,但多数分析师仍认为风险可控。中国社科院金融市场研究所金融研究室主任曹红辉称,地方政府性债务总体风险可控,只要把不规范、风险较大的部分处理好,就不会造成系统性风险。
国内一家研究机构高级研究员指出,从近几年地方政府举债项目看基本都是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民生项目,风险都属于可控,且从偿债率看风险亦属可控。
事实上,审计署公布地方政府性债务数额与地方追求经济成长有直接关系,从收支看,地方政府面临现金流不匹配的问题,深层次的问题是,地方政府究竟有多少手段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答案是这样的———手段很有限,主要是财政手段,缺乏货币手段,而地方债务举债发展经济实际上是配合中央政府的要求,尤其与金融危机之后的4万亿元刺激计划相关。
而审计署的审计意见也明确提出,应按照谁举债谁负责的原则,区别不同情况积极稳妥地处理业已形成的地方政府性债务。其中,对无经营收益的公益性项目形成的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应统筹制定偿债计划,通过预算安排偿债资金。可研究赋予省级政府适度举债权,逐步探索向具备条件的市级政府推开,举债计划需经国务院审批,编制地方债务预算,纳入地方预算管理,报同级人大审查和批准。
值得关注的是,7月6日国务院会议上业已明确表示将研究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审计署的权威数据加上国务院各部门的高度重视,使得市场对地方债务的风险认识正在逐渐改观。
在作为智库的安邦咨询看来,当前规模的地方债务并不是扛不起的事情,在技术层面,与债转股的年代相比,中国金融市场已经出现了巨大的变化,有许多证券化的办法来更技术地处理这些债务;在政治层面,中国政府不会允许地方政府因为负债而破产。安邦研究团队还认为,债务证券化的方法即使再不济,地方政府还有许多国有企业、土地资源可以变卖,但变卖“家产”是一种比较极端的情况,只有在可能引起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情况下才会发生。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则表示,虽然地方政府偿债对土地出让收入依赖较强,但土地出让收入的减少并不意味着给这部分资产带来太大的威胁,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的化解未来将会出现“以时间换空间”过程,从而慢慢得到消化。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