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游资短线“拱”猪兴风作浪 两月捞回两百万

2011年07月12日 13:15 来源:中国经济网

  “拱”猪,游资兴风作浪

  ●投入约八百万,两月捞回两百万

  ●分析师警告:囤农产品别“偷鸡不成蚀把米”

  游资短线“拱”猪

  破10、抢猪、猪肉赶上牛肉价,这是时下生猪市场的热议话题。由于供求失衡,去年底迄今,肉价一路走高,面对如此行情,部分“热钱”借题发挥,短期内造成猪荒加剧。上海生猪批发户王老板近日到苏北一养殖场收猪,但等他到时,浙江猪贩刚拉货离去。“没戏了”,王老板一跺脚,怪自己运气不好。日前,在收猪人业内一个广泛流传的案例是:某浙江老板,于去年年底一次性抓了5000头80多公斤的中猪进行囤积,2个月后,这些猪被养到120多公斤后抛售,一下子几百万元到手。如此短平快,眼红了大量民间资本,以浙江游资为代表,沪、皖等地投机型选手迅速跟进。

  两个月捞足两百万

  正常情况下,生猪上市一般在90至105公斤,当生猪价格远大于成本时,游资看到了其中的利润空间,部分投机型养殖者开始争先收购80多公斤的猪进行育肥,刻意养大猪上市。此类资本运作跟股票短线投资同理,但对资金要求相当大,但民间资本并不“差钱”。按去年年底抓90公斤的猪来测算,当时每公斤收购价13元左右,购入5000头所需资金高达585万元。若按2个月后每头生猪饲养到130公斤上市,饲料、水电人工等后期每公斤全部增重成本以12元计算,还需再投入240万元。然而,短短2个月后,生猪收购价已涨至每公斤16元,剥除所有投入,这位投机型猪贩仅2个月一进一出,便将215万元收入囊中。而且,只要行情依然向好,继续“捂猪”不卖,养得越大赚得越多。

  炒猪难度大不长久

  炒猪能否炒起来?业内人士认为,相比绿豆、大蒜,炒猪难度挺大,这是猪的生长规律和特性决定的。据业内人士介绍,游资的介入人为延长生猪上市时间,短期内的确会对市场生猪供应造成一定影响,但生猪上市总量不会改变。哪怕是养到三四百斤,猪也终归要上市。所以,游资介入唯有短线操作,少则2个月、多则4个月后,必须脱手,到时,就会有一个集中放量期,肉价自然回落。因此,炒猪只会在局部产生短期内影响,导致肉价波动过于剧烈,但它左右不了整个大市。对于可达到4.8亿头存栏量的整个中国生猪市场而言,局部的囤猪、炒猪微不足道。

  (责任编辑:马常艳)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