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14日 01:46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许未来
防备煤矿的28名矿工,被困井下已超过7天,至今生死未卜。
该煤矿位于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与滕州市交界地带,7月6日晚18:45,井下255米处一台空气压缩机着火。当时井下共91人作业,目前63人成功升井,仍有28名挖煤矿工被困井下。
由于井下高温超过100度,救援人员难以接近矿工被困点,更有3名救援人员殉职。“目前还没有接近被困矿工。”7月12日下午,枣庄市委宣传部一位副部长在电话中告诉记者。
据介绍,由于火势难控,自7月11日上午开始,抢险救援已启动新方案,从着火点前方约20米处的岩石巷道壁上,打通一处15-20米的通道,通往被困区域。
防备煤矿所在的陶庄镇素有“煤镇”之称,而煤炭工业占薛城区工业经济总量的一半以上。山东省于2008年开始整顿、关停小煤矿,规定整合后的矿井单井规模不得低于15万吨/年,原本年产6万吨原煤的防备煤矿位于“生死线”以下。
2008年底,陶庄镇成立国有的山东安泰煤业有限公司,对防备煤矿等4对矿井进行整合扩能改造。然而防备煤矿的高速扩产和技改,非但没有提升矿井的安全管理,反而酝酿了诸多安全隐患。
记者在防备煤矿所在的西防备村看到,多户村民的房屋出现大条裂缝。一位村民称,某天晚上一声巨响,原以为是地震了,后来才知道是矿井下面在打炮,第二天屋门旁边就出现一条裂缝。村民多次向政府部门反映情况无果。防备煤矿的院墙与西防备村仅一条乡村马路之隔,与最近的一排农户家后墙不到80米。
防备煤矿“生死线”
煤矿整合“生死线”
防备煤矿由于产能过低,原本面临被关停的命运。但其所在的陶庄镇在煤矿整合的大潮下,通过扩产技改令其起死回生。
公开资料显示,枣庄防备煤矿有限公司成立于1987年,当时为陶庄镇镇属集体企业,注册资本不足170万,年产6万吨原煤。
根据国家关停小煤矿的相关政策规定,2006年,山东省提出30万吨以下煤矿不再审批,经整合形成的矿井单井规模不得低于15万吨/年,并于2008年整顿、关停9万吨以下小煤矿。
陶庄镇素有“小窑”、“煤镇”之称,有300多年的采煤历史。不过,包括年产6万吨的防备煤矿在内,陶庄镇几家直属煤矿几乎都在山东省规定的小煤矿“生死线”以下。
而煤炭工业不单是陶庄镇也是薛城区的支柱产业。据公开资料,煤炭工业占薛城区工业经济总量的一半以上,与煤相关的产业实现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60%-70%。
2008年底,陶庄镇煤炭技术协会作为社团发起人,出资1000万,成立山东安泰煤业有限公司,并于2009年完成整合重组区域内夏庄煤矿、二一五煤矿、二一五煤矿西井、防备煤矿4对矿井。经过安泰煤业公司的注资,到2010年,枣庄防备煤矿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达到了1097万。
实施小煤矿重组整合后,安泰便投资5000万对下属小煤矿进行大范围扩能技术改造,其中,仅防备煤矿、夏庄煤矿投资便需3800万元。
2010年4月,薛城区国有资产管理局向安泰煤业有限公司增资5000万,成为安泰煤业有限公司的控股股东,并于当年8月更名为山东安泰煤业集团有限公司。
去年10月,防备煤矿和夏庄煤矿扩能技改全部通过验收,当地宣传部门声称“证照齐全”。防备煤矿由6万吨/年开采量扩能至15万吨,增产幅度2.5倍,终于达到山东省单井规模不得低于15万吨/年的“生死线”。
飞来横祸
“复生”扩产后的防备煤矿,吸引了周边农村的大批农民成为矿工,被困井下的陈政是其中之一。
7月6日晚上11点,天齐苗村村民陈政还没有下班回家。陈政的妻子从陈的工友处得知,防备煤矿井下失火,丈夫被困井下。陈政的妹妹告诉记者,陈妻从7日凌晨两点到上午9点多,一直守在煤矿门口苦等,回家后“情绪很不稳定”。
陈政今年38岁,两个多月前从外地煤矿回家,到村头开采了20多年的防备煤矿挖煤。因为矿井离家近,可以照顾年迈的父母,同时与妻儿团聚。
据一名矿工告诉记者,陈政的工作是在井下挖煤,干的是最危险的活,“每天都下井不误工的话,一个月能挣3000元冒头。”
“穷人无正业。”陈政的父亲不断向记者重复这句话。门外,陈政10岁的儿子则蹲坐在村口马路边,朝煤矿方向不停张望。
除了陈政之外,天齐苗村还有2个村民被困井下,其中陈玉国60多岁,在枣矿集团工作到退休后,又被聘为防备煤矿工区长。
记者采访获悉,井下被困矿工中,除了工区长陈玉国和一位安全技术员外,其余基本上是煤矿周边农村的挖煤农民工。这些农民工轮流换班,每天在井下工作8小时,出井后回到家里再务农活,一般在40岁以上,文化程度以初中居多。
救援之难
7月7日下午2点左右,记者赶到现场时,抢险救援指挥部已在厂区周围拉起警戒线,同时组织救援。
煤矿井口浓烟升腾,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一氧化碳气味。
“不知道里面会呛成什么样啊。”在距离厂区不到500米远处的村胡同口,光着膀子的李东(化名)惊魂未定地说。
事故当天,李东正好当班,他所在的工作区域距离着火点只有30多米。“闻到浓烟味,就知道出事了,我们就赶紧往后撤。”李东说,他在井下做后路技术辅助工作,距离井口还有400多米的距离。
“没有出现拥挤抢路逃跑的情况,不到3分钟左右就升井了。”逃过一劫的李东说,升井以后已经是晚上7点多,但当时并不知道事故有多严重。事故当天在井下带班的杨姓技术矿长,向记者还原了事故发生时组织疏散撤离的情况。
“当时我在第14层工作面,大概7点左右,接到调度室电话说第4层工作面一台空气压缩机着火,让赶快撤离,我就马上给工区打电话,可能通讯电缆已经被烧无法接通,于是赶紧组织矿工撤离。”
但着火点阻挡了井下第4工作层的28名矿工出井。
根据当地宣传部门的通报,由于过火位置煤炭着火,火势一直难以控制,矿井内不少地方温度一度超过60度,更有3名救援队员因高温中暑殉职。
面对高温及煤炭燃烧后产生的一氧化碳,被困矿工是否还有生还的可能?山东当地一位组织过多次井下救援的专业人士告诉记者,如果井下有经验丰富的老矿工,奇迹还是很有可能发生的。
“有经验的老矿工能够尽快组织矿工往独头巷道里去,有害气体不容易进入。”他分析说,如果当时能够把往巷道里的局部扇风机(向巷道里压风用)赶紧关掉,独头巷道里现存的空气还能维持一段时间。
此外,还要看矿井里面的通水设备能否正常使用。水源一方面可以保证生命所需,另外,由于一氧化碳易溶于水,如果矿工能通过湿毛巾呼吸的话,也会减少气体危害。
着火压缩机无人值守
空气压缩机着火是防备矿难的起因,而空气压缩机是煤矿普遍采用的动力源设备。
对于枣庄防备煤矿井下的空气压缩机为何着火,矿工贾方(化名)分析说:“可能是长时间运转,温度过高自燃引起。压缩机旁没有人维护值守,如果有人在跟前操作的话,应该会安全一些。”
这一推测得到了杨姓技术矿长的证实。这名矿长告诉记者:“当时空气压缩机旁没有人值守操作,如果第一时间发现着火并迅速用灭火器,应该就可以将火灭掉。”
据了解,枣庄防备煤矿着火的空气压缩机是活塞式的老机器,这样一台设备大概需要2万元左右。
一位煤炭安全执法大队负责人告诉记者,活塞式压缩机效率低、噪音大,不易清理且容易漏油,工作中会产生高温,有可能引发自燃。
鉴于此,目前大型煤矿通常采用螺杆式空气压缩机。据了解,供气量为10立方的螺杆式空气压缩机,每台造价在15万元左右。
对于火灾事故的真正原因,尚有待抢险救援指挥部的调查。
“目前第一任务是全力救人,至于事故调查结果会在适当时候公布。”薛城区副区长、枣庄防备煤矿“7·6”火灾事故新闻发言人李清华告诉记者。
就在6月3日,李清华曾到防备煤矿进行安全检查,在当天的座谈会上,他提出防备煤矿要突出 “十个加强”,其中包括,加强职工安全培训教育、隐患排查、维护职工安全利益等5项安全问题。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