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15日 00:59 来源:《新领军》杂志
公益和商业不是一对敌人,只要使用得当,公益照样可以盈利
文/本刊记者 鲁永奇
百科类网站源于国外的维基百科,但国外的维基百科至今仍“号称”是一个非营利性机构,虽然其创始人也曾经试图将维基百科商业化运作,但一直也没有找到盈利的法门。在国外无法商业化运作的维基百科,在中国能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吗?
互动百科被称为中国的维基类百科,其如今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中文百科网站。互动百科不仅实现了盈利,而且海外上市已经在筹划中。互动百科为什么可以盈利,难道仅仅是中国的特殊环境?
互联网从诞生的那一刻起,无论是雅虎还是谷歌,它的本质就是要解决并满足用户的需求问题,围绕这个本质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的互联网公司。当出现一个新的平台,能够更好地帮助用户去获得信息时,那么这个平台的价值就会迅速提升。
“其实搜索引擎不一定是要更精准,而是应该能让用户得到更多的知识。”潘海东向《新领军》表示。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则,本来要做本地搜索的他,后来改变初衷,转做维基。2005年11月8日,互动百科正式上线,这也是“中国第一家完全走商业化运营路线的维基站点”,在国内没有先例,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实际上,互动百科是“参照”美国公司长大的,潘海东并不避讳提及互动百科的原版维基百科。他反而认为,模仿也是一种创新,把美国模式和中国国情结合,是一条屡试不爽的成功定律。
虽然互动百科来自国外的维基,但做法跟维基百科又不完全一样。“例如,在维基刚出现时人们对互联网的理解没有现在深刻,所以用户使用的门槛很低,不需要注册,匿名就可以编、可以改。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对网络的认知不断加强,互动百科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在编辑时可以匿名、也可以注册,但在修改时一定要注册”等等,有了一些更加切合实际的做法,使得百科类网站从“公益”迈出了“商业演出”的第一步。
让潘海东最崇拜的人是京瓷的创始人——稻盛和夫,但就像学习国外的维基百科一样,他并不会照搬稻盛和夫的管理理论。系统工程专业出身的他,对于企业管理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学系统工程,更重要的还是看整个系统层面,考虑如何以最小的投入或者最好的一种安排,能够把资源进行优化,最后获取最优的结果。所以,我认为管理就是一门科学。”
《新领军》:国外的维基百科是一个非营利性机构,为什么要选择百科来创业?
潘海东:判断一个互联网的产品是不是值得做,很多人都会先考虑这个产品的盈利问题,但我首先会考虑的是这个产品是不是市场需要的,是不是顾客需要的。公益和商业不是一对敌人,只要使用得当,公益照样可以盈利。
很多公司在初期都很难盈利,如果这个行业已经有很多公司盈利的话,成功的机会就相对很小。所以从互联网的产品形态来讲,首要的问题就是你的产品和服务,能够满足这个市场里面的一部分的用户。当然如果你这一部分用户群体的数量很大,那么你的市场前景就很大了。在这个基础上,再去挖掘商业机会和商业模式。
《新领军》:对于企业来说百科的价值在哪里?
潘海东:品牌跟消费者到底谁在找谁?可能是消费者在找品牌,也可能是品牌在找消费者,是否能够形成品牌跟消费者的无缝连接,是我们要关注的问题。这也是实现精准营销的一个需求。怎么能够把消费者的好奇、求知跟需求变为你营销的意见,这中间一定要有一个桥梁,百科就是一个很好的桥梁。
网络百科的营销能为品牌带来什么东西?首先利用小百科或是百科的这种知识,可以去做到补充跟精准。一般来说组成一个品牌有四个方面:品牌知名度、品牌认知度、品牌联想度和品牌忠诚度。传统的媒体很难做到品牌的忠诚度。但WEB2.0的宗旨是互动,让用户更深层次地了解品牌和产品,从而让消费者参与到品牌的塑造当中。
一个没有故事的品牌不能称之为品牌,为什么可口可乐和苹果会成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消费品牌?因为这两个品牌都是有故事的。如果在饭桌上消费者能够谈论你的品牌,这个品牌就是伟大的品牌。利用互联网做到对品牌内涵的解读,抛弃了原先品牌知名度塑造的简单功能,才能有更大的品牌的影响力。
《新领军》:创业成功除了要满足用户需求,还有别的什么要素?
潘海东:在互联网方面,首先,必须要满足用户的核心需求;其次,面向绝大部分用户的服务是免费的;第三,增值服务是收费的。增值服务肯定是面向小部分的群体。比如现在很多的连载书籍,很多的章节都是免费的,但你要去看后面的章节,或者更好的文章,就需要收费了。
《新领军》: 结合百科网站目前的发展,能否展望下未来百科类网站的前景?
潘海东: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不仅仅在知识本身,而且在知识传播的力度有多大。只有这样知识的力量才能体现出来。比如说新闻,我们今天看了一则新闻,某明星要离婚,其实它的作用很小,但如果把它积累到知识里面,若干年以后有人再研究21世纪初的香港的娱乐圈的情况,它就变成了知识。所以我们认为像百科这样的东西,它是时间的正向排序,随着时间的推移,越积累越多,它的价值就越来越会被发现。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