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国债地方债纷纷流标 通胀让中国经济布满阴霾

2011年07月18日 01:48 来源:《新世纪》-财新网

  □ 财新《新世纪》记者 于海荣 陈璐

  在增长与通胀两者拉锯般的权衡中,此时的砝码暂时偏向增长一端。

  新鲜出炉的二季度经济数据,显示通胀压力依然高涨,但也暂时驱散了市场对经济“硬着陆”的担忧。

  6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创下三年来的新高,同比增速达到6.4%,高于市场预期,显示通胀仍在攀高。而此后公布各增长性指标中,除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略低,其余也均超出市场预期,其中,二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达9.5%。

  对于通胀的担忧一度导致上证综指日挫48点,但GDP数据公布当日,沪深两市一扫前日阴霾,指数高开高走,个股、板块均走高,突破10日均线。沪指收盘逼近2800点,收于2795.48点,涨幅达1.48%,基本收回此前一天的失地。

  政策取向上也显示出“保增长”的倾向。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7月初召开的经济形势座谈会上强调,要继续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坚持宏观调控的基本取向不变,但他同时提出,要根据形势变化,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既要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又不使经济增速出现大的波动。避免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与多种因素叠加,对下一阶段实体经济产生大的影响。

  众多投资者对这番表态的解读是“降物价不能影响经济增速”。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接受财新《新世纪》采访时则称,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在政策退出的过程中很小心翼翼,要想物价涨幅回落,一点不付出经济增长的代价是不可能的,但“即使下半年经济增速有所放慢,也慢不到哪儿去”。

  增长无忧

  二季度9.5%的GDP增速,较一季度回落0.2个百分点,但仍略高于市场预期。国家统计局发言人盛来运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尽管部分经济指标有所回落,但当前中国经济的总体运行态势良好,经济增长继续由前期政策刺激的偏快增长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

  诸多经济数据中,超出市场预期最多的是工业增加值。6月工业增加值一改前两个月的低迷,同比增长达到15.1%,高出此前财新调查的平均值1.8个百分点;环比增长1.48%,亦高于此前各月。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认为,由于日本地震对中国工业增长影响的进一步消退、电荒等短期供给因素对工业生产负面冲击的逐渐缓解,同时前期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加速增长等因素形成的总需求拉动作用,工业增长在6月出现反弹是合乎逻辑的。

  “工业增加值波动,主要是电力供应的原因。”范剑平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电力供应左右着工业增速。他认为,4月、5月工业减速,并非货币政策显效。货币政策作为需求管理政策,其效果应从需求降温先开始。但是,此前工业减速的同时,投资和消费需求都很稳定。“供给先降温,往往是供给要素出了问题,今年比较突出的就是电力供应紧张。”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4月、5月发电量同比增速分别为11.69%和12.11%,明显低于一季度,而6月发电量增速猛增至16.2%,与工业增加值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如果下半年能化解煤电价格矛盾,电力供应紧张局面有所缓解,工业减速不会太明显。”范剑平称。

  莫尼塔投资公司经济学家乔永远则认为,单月波动并不预示着三季度加速增长的趋势,从趋势上看,未来工业增加值增速更可能在之前的水平上得到维持。

  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目前均处于平稳状态。6月出口额再次创出月度新高,同比增速继续维持在20%左右;社会消费品总额同比增长17.7%,较5月加快0.8个百分点。

  不过,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副所长张平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如果考虑到最近两个月CPI的差异,6月消费实际增速较5月微降0.1个百分点,仍比较平稳。

  投资方面,今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25.6%,较1月至5月累计微降0.2个百分点。

  从细项来看,民间投资增速达到33.8%,远高于总体水平;地方项目投资同比增长28.1%,中央项目增长为-3.8%,自2004年1月公布以来首次为负。对此,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微博)分析,民间投资和地方项目投资继续提速,说明自发投资增长较快。

  综合考虑“三驾马车”,盛来运表示,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看,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比较强劲,经济增速快速回落的风险比较小。

  通胀高企

  通胀数据如期创出新高。6月CPI同比增长6.4%,较5月上升0.9个百分点,创2008年7月以来新高,环比也打破季节规律,上涨0.3%。

  鲁政委称,CPI同比创新高,主要原因是翘尾偏高和新涨价因素较多。所谓翘尾因素,主要是指上年年末的上涨因素对第二年的影响。今年以来物价延续去年年末的上涨势头,导致当前的物价比起去年同期增幅较大。

  据国家统计局测算,6月CPI同比涨幅中,去年价格上涨的翘尾因素约为3.7个百分点,今年新涨价因素约为2.7个百分点。

  盛来运分析称,后期物价虽然上升压力较大,但维持物价稳定的因素也在增加。今年3月至5月,物价环比上涨中,非食品价格上涨增强,但是,6月发生了变化。

  数据显示,6月非食品价格环比持平,七大类商品中,烟酒、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环比上涨,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环比持平,而衣着、交通和通信、居住等三类价格环比则出现下降。

  “这种状况值得观察,”盛来运说,如果是趋势性的话,对后期物价走势产生重大影响,也说明前期物价调控政策正在取得积极成效。

  不过,经济学家对通胀是否见顶,观点并不一致。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认为,在大宗商品价格回落和需求下降的情况下,物价上涨的动力正在减弱,6月将是本轮通胀的高点。

  鲁政委则认为,非食品物价环比上涨势头并未显示出放缓迹象,未来环比涨幅持续高于历史同期仍是大概率事件。另外7月食品环比较6月大幅回落可能性不大,只要7月食品环比高于0.7%,7月CPI同比就可能继续创出新高。

  范剑平也认为,CPI增速还会粘在5%以上一个季度,四季度后随着翘尾因素减弱、生猪价格回落,物价涨幅会回落到5%以下。但即使如此,也不意味着物价出现拐点,“从历史看,只有在主要央行开始联手治理通胀,比如美联储开始加息后,物价出现拐点的可能性才比较大。”

  紧缩继续

  从官方的表态看,控通胀仍是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但也开始提及要避免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与多种因素叠加,对实体经济产生大的影响。

  范剑平认为,货币政策的效果将在三季度逐渐显现,不过中国经济不会受到太大影响。他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从1995年至今,中国经济向下波动出现过两次失控,原因都是国外的金融危机,并未出现国内政策造成的经济下滑至失控。

  2010年以来,央行先后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5次加息。7月7日央行年内第三次加息后,多数机构认为,加息到此为止,但紧缩并未转向。

  5月中下旬以来,银行间市场资金面持续紧张,随着半年度结束,主要交易品种利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不过,资金紧张局面改善程度十分有限。

  原定6月27日发行的今年首批地方政府债券,推迟至加息后发行,也并未获得足额认购。其中,计划发行250亿元的三年期债,实际投标量和发行量为239.4亿元。

  此前,由于市场资金面吃紧,已有多期国债出现流标,但地方债流标还是近年来的第一次。

  安信证券固定收益分析师景晓达对财新《新世纪》记者称,财政部代发的地方政府债有国库担保,市场将其视为“国债”的一种。不过,地方债由于流动性低,存量少,并不容易在二级市场上交易,所以受市场欢迎的程度较国债低。同时,又恰逢市场资金面不充裕,所以出现流标情况。

  资金面紧张也反映在地方债中标利率上。本次财政部代发的两期地方债,五年期和三年期的中标利率为3.84%和3.93%,均高出市场预期。

  证券业人士反映,正常情况下,地方债与国债的利率差额在0-20个基点,而本次的差额已经在30-40个基点。7月13日进行招标的一年期记账式国债,中标利率为3.48%。

  “本次中标利率过高,是经销商基于目前市场利率的一个判断”,财政部财科所金融研究室主任赵全厚称,当前利率较高,资金面不宽裕,后市走势如何尚不能确定,所以只有提高投标利率,以确保能获得收益。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