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凯旋半个世纪,新江湖水土不服

2011年07月18日 02:16 来源:红网-潇湘晨报

  

凯旋半个世纪,新江湖水土不服

  上世纪40年代,结婚照。

  

凯旋半个世纪,新江湖水土不服

  上世纪60年代,全家福。

  

凯旋半个世纪,新江湖水土不服

  上世纪70年代,李谷一。

  

凯旋半个世纪,新江湖水土不服

  2008年,湘籍画家黄永玉。

  

凯旋半个世纪,新江湖水土不服

  2011年上半年,婚纱照。

  ·凯旋门摄影

  李谷一很久没来凯旋门摄影了,但老牌摄影师曾永健的相册里仍然保留着她的一系列年轻时候的照片,当年的李谷一,笑靥如花,青春可人。

  目前,作为长沙影楼的后起之秀,艾特每天能拍60多对婚纱照;但上个世纪90年代初,凯旋门摄影风靡长沙,巅峰时期,婚纱照每天能拍90对。

  近20年过去,经历拆迁之痛、体制桎梏,再加上对技术革新的不适,昔日凯歌高奏的凯旋门逐渐沉寂。“先求稳定,再谋发展。”技师出身的现任总经理龙立已无底气。

  本报记者王城长 实习生陈青梅 长沙报道

  辉煌 占了长沙婚纱摄影的80%

  自1946年到1996年,凯旋门的辉煌一如其名,凯歌高奏,而今却有些名不符实。

  7月10日上午,凯旋门东塘旗舰店,墙上挂着不同年代的照片,店内有些清冷。

  “改革开放初期,业务很好,每当重大节假日到来之前,单位还会开节前会议,避免顾客纠纷。”凯旋门副总经理邹建强回忆说,“政府领导人拍照,信不过小影楼,点名要凯旋门拍。”

  这都归功于技术好,当然,价格也是长沙最高的。那时的凯旋门,除了师傅技术精湛,还研发出了当时领先的自动调焦技术。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凯旋门达到巅峰,员工300余人,最高营业额一年能有2000万元,婚纱照每天能拍90对。

  “凯旋门曾是长沙摄影行业的老大,曾占了长沙婚纱摄影业务的80%。”77岁国家级高级摄影师、凯旋门技术元老姜新根告诉记者。

  沉寂 数码时代的“水土不服”

  1996年,长沙市城市改建,由于要建平和堂,凯旋门老店自五一广场搬到蔡锷路,业绩就开始急剧下滑。近20年过去,如今,凯旋门市区的3家直营店每年营业额合计不到1000万。

  “新开的影楼求新求异,快步疾走,洋气时尚,一步步把老字号‘打败’了。”在凯旋门总经理龙立看来,门店拆迁只是引子,沉寂的真正原因是:对市场经济和数码时代的“水土不服”。

  与其他行业不同,摄影是市场最为开放、技术更新最快的一个行当,行业洗牌也最快。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私人相机开始流行,拍照不必非得去照相馆了,行业竞争开始加剧。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数码新时代到来,这对于凯旋门则是突如其来的障碍:原来的老摄影师有些不适应了。

  “淘汰了一大批人,包括老摄影师。”龙立说,当时经营思路也没跟上时代,“2000年,花80万买的彩色巨幅冲洗设备也成了废品”。

  桎梏复杂的人际关系斗争

  “我们毕竟是国有改制企业,还要稳妥确保100余名凯旋门老职工直至退休,因而步子求稳,不像私人企业放得开。”谈及未来,龙立坦言,依然是“先求稳定,再谋发展”。

  实际上,接手凯旋门总经理一职两年的龙立内心有些焦急,何尝不想尽快有所突破,但“总感觉有些放不开手脚”。

  2002年,凯旋门改制成为股份制公司,企业自主性增强,但始终抛不开传统的观念,不少老员工的“主人”思维不变,动辄就举反对牌,“以为改制就是瞬间将他们推向社会,不管了”。

  还有就是,复杂的人际关系。例如,有些企业负责人想干一番事业,事情做好了,内部却有人怀疑有猫腻,四处反映;最后即使查出来没问题,而负责人早就精疲力竭、心灰意冷了。

  “不少老牌企业就是纠缠于类似的复杂的人际关系斗争而走向倒闭的。”龙立告诉记者。

  [小档案]

  清朝同治年间,湘潭人尹金汤于里仁巷设立长青阁照相馆,开长沙摄影业先河。

  1934年,凯旋门摄影社创始人之一朱振三14岁时,到镜中天照相馆当学徒。

  1946年,朱振三等人集资1200银元,于长沙市药王街开设照相馆,为欢庆抗战胜利取名为凯旋门摄影社,当年3月1日正式开业。直至1949年长沙解放,凯旋门的业务一直成为行业之冠,全年营业收入光洋3万元左右。

  1956年凯旋门成为长沙市首批公私合营企业,后转为国营。

  上世纪90年代初,凯旋门发展至巅峰,占据长沙婚纱摄影市场八成份额。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红网-潇湘晨报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