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中国农产品奔向全面无公害化

2011年07月18日 16:23 来源:中国经济网

  近期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人们开始将视线转移到市场上经过认证、极少发生问题的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其中,种植成本和价格都相对低廉的无公害农产品最受欢迎。“十二五”期间,我国无公害农产品及更高标准农产品的认定面积要达到全国食用农产品生产总面积的60%。但记者调查了解到,中国农产品实现全面无公害化尚需解决认证费用高、市场对接难、物流落后、认证后监管难等难题。

  推广无公害农产品必须建立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

  黑龙江省拥有2亿多亩耕地,既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又是全国最大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目前,这个省有效认证无公害农产品达8908个,认定面积达到1.44亿亩左右。

  当地一些群众认为,即便通过无公害认证的农产品也可能出现安全问题。因此,推广无公害农产品必须建立可追溯的食品质量体系。

  黑龙江省正在建立健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档案制度,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建设,探索并实行源头控制、过程管理、档案追溯的全程管理模式,做到任务、责任、奖惩到户到人。

  哈尔滨市富强晨光蔬菜专业合作社是当地有名的无公害农产品种植合作社,旺季时每天出产蔬菜达15吨。记者在该合作社使用的“哈尔滨市农产品产地证明”中找到了一批小白菜的产地记录:“编号:WNCR-HL10-00769;发证日期:2010年11月6日;产品名称:小白菜;数量:32公斤;产地:哈尔滨市呼兰区兰河街道富强晨光蔬菜种植基地;生产者:刘安义;收获日期:2011年3月28日;质量检测(认证)类型和结果:无公害;运销商:杨少华;经办人:刘蕊。”

  “有了产地记录,马上就可以根据无公害标识上的编号查到这批小白菜是谁种的,谁运的。”富强晨光合作社理事长王喜光说,这些还不够,如果这批小白菜出了安全问题,要想迅速找到病根,就必须能查到这些蔬菜用了什么种子,生长期间使用过哪些农药、化肥。

  一本名为“哈尔滨市农产品生产记录”的小册子记录了这个合作社种植蔬菜全过程,包括种苗来源、种养面积、收货时间、种植条件、灌溉方式,以及所使用化肥农药的名称、生产厂家、经销单位、含量、使用方法和范围等。

  “凭借这些信息,市民可以很轻松地查到所食用蔬菜的全部生产要素,一旦出现问题,可直接找出问题的症结。”王喜光告诉记者。

  (责任编辑:王炬鹏)

  四大因素制约推广

  首先是认证问题。据了解,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包括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两大环节。我国一些省份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费一般在每1万亩耕地8000元左右,产品认证方面,每种蔬菜大约1600元。据参与认证的农户介绍,虽然产地认定费用不高,但由于每次认定的有效期只有三年,所以需定期缴纳认定费。同时,蔬菜品种多样,每个季节种植的蔬菜也不一样,产品认证成本很高。加上蔬菜本身属于微利商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费用仍被不少农户视为负担。

  “如果卖的价高,收点认证费我们也认了。”黑龙江哈尔滨市呼兰区农民苏延涛说,“但现在市场上的无公害农产品并不比普通农产品贵多少,一些大型蔬菜批发市场根本没有无公害农产品的专柜,我们的蔬菜运到市场上和普通蔬菜混到一起,没有太大区别。”

  市场对接方面,很多消费者对无公害农产品缺乏了解。在哈尔滨市一家大型超市购物的寇女士说,经常在超市中看到一些价格较贵的绿色、有机食品,但很少见到销售无公害农产品的专柜。一些消费者只是笼统地知道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是相对安全的农产品,并不了解它们之间有哪些区别。这无疑打击了农户种植无公害农产品的积极性。

  物流环节问题多多。“很多拉运蔬菜的大车都没有任何遮盖,尘土、汽车尾气肯定会污染蔬菜,要是赶上温度高,车里的蔬菜还可能发生霉变。”哈尔滨市民原娜说出了许多人的担忧。

  常年向哈尔滨市运送无公害蔬菜的孙晓薇告诉记者,用敞篷货车运输无公害蔬菜不可避免遭遇汽车尾气的二次污染,影响无公害蔬菜的质量。但由于拉运蔬菜都是薄利经营,一台封闭式冷藏货车接近10万元,根本买不起。

  认证之后难于监管也是制约无公害农产品推广的重要因素。业内人士认为,无公害农产品的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有效期都是三年,认证一次之后,三年内的监管只有相应检查,存在不少漏洞。一些消费者直言,这次不使用超标农药,下次使用怎么办,谁来监管?此外,扶持政策缺乏力度、检验检测体系和队伍建设滞后等也影响了农产品全面无公害化。

  实现全面无公害化尚需多方着力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主任朱佳宁等专家建议,政府应在中国农业向全面无公害化转变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应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如降低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费用,给予一定专项补贴,提高农户种植无公害农产品的积极性。

  政府应促使各销售市场设立无公害农产品专柜,扩大其影响力;加强针对消费者的宣传,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美誉度;在尽可能降低终端价格的基础上,让消费者逐渐接受无公害农产品。

  各地应完善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增强冷藏运力,提高批发市场的保管和冷藏设施标准,确保农产品新鲜度,降低损耗率。加强农产品物流专业人员培训,促进农产品物流技术升级,鼓励发展第三方农产品物流业,提高资源的有效配置。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教授魏益民等专家认为,建立起完备的监督机制和监管体系,特别是对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之后的有效监督和检查,将提高消费者对无公害农产品的认可,有助于中国农业早日实现全面无公害化。因此既要建立完善的可追溯食品安全体系,又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和操作指南,并严格执法和监督。(《半月谈内部版》2011年第7期,记者 管建涛)

  (责任编辑:王炬鹏)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