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19日 01:37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崔丹
雀巢婴儿米粉、蒙牛牛奶被指产品质量标准“内外有别”后,可口可乐又被推上了同一“审判台”。
由上海可口可乐饮料公司生产的零度可口可乐原液被“不小心误送”到台湾,台湾“卫生署食品药物管理局”日前在其中检出岛内被禁用的防腐剂“对羟基苯甲酸甲酯”。
对此,可口可乐中国公司辩称,大陆法律允许在饮料中添加“对羟基苯甲酸甲酯”,且在台检测出的含量符合规定。
此事引发外界对于可口可乐双重标准的质疑。“利用大陆标准比台湾标准更宽松,虽然不利于消费者身体健康,只要不违法就能多添加,可口可乐当然理直气壮。”一名业内人士认为可口可乐的解释并不令消费者感到安全、放心。
据《法制晚报》报道,卫生部已开始介入调查此事。
饮料、食品、家具、服装、玩具,中国产品屡屡遭遇被疑“内外有别”的尴尬。符合国标,成为安全的挡箭牌。有分析人士认为,在不少领域,中国的产品质量标准相对偏低,这虽然有利于生产商降低成本,却是以牺牲消费者健康以及产业自身的发展为代价。长期的低国标对于中国制造的国际形象和产业升级都是一种伤害。
为何内外有别
台湾“卫生署食品药物管理局”在上海可口可乐饮料公司生产的零度可口可乐原液中,检验出的“对羟基苯甲酸甲酯”防腐剂浓度为每公斤2.062克,这种防腐剂在台湾地区规定是不得添加到碳酸饮料内。
可口可乐中国公司向《第一财经日报》发来声明否认了“产品不安全”这一说法,并称:“按照台湾地方法律规定该种防腐剂并不允许使用在汽水中,但按照中国大陆的规定,对羟基苯甲酸甲酯这一防腐剂是合法添加剂。”
可口可乐中国公司还解释说,台湾检测的样本是未稀释的浓缩原液,而最终销售的产品则需要经过稀释后才会进行销售,稀释后的对羟基苯甲酸甲酯浓度非常小,仅为每千克0.015毫克。而国家标准(GB2760-2011)规定,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在碳酸饮料中允许的最大使用量为每千克200毫克。因此该公司认为,这款产品是安全的。
而艾格农业饮料行业分析师陈静称:“虽然可口可乐公司称其产品安全,但此次风波引发外界对其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忧,仍将对零度可乐的销售产生影响。”
可口可乐防腐剂事件并非国际食品企业在中国首次被认为执行双重标准。此前,瑞典在化验雀巢、喜宝在内的畅销婴儿食品时,发现其含有砷、镉、铅等有毒物质。随后雀巢中国表示,雀巢在中国生产和销售的婴幼儿食品完全符合中国法规及标准的要求,消费者可放心食用。
然而我国《生乳等66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对砷等有毒物质的含量标准与瑞典公布的标准相差数百倍,因而一些消费者怀疑雀巢在我国和国外实行两套安全标准。
对此,卫生部曾回应称,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不存在内外有别,甚至比国外标准松的问题。以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为例,我国标准与国际食品法典标准项目和指标值的符合率超过70%。
家具领域的国标同样让人诟病。国家标准GB18580-2001《室内装饰装修材料人造板及其制品中甲醛释放限量》中明确规定,国内家具原材料及装饰品材料中的甲醛释放量限量标准为E1,只要达到E1级甲醛释放量不超过1.5毫克/升就可以应用于室内。而国际比较通行的标准是E0标准,即要求甲醛释放量不超过0.5毫克/升。而日本则早已采用了F4星标准,即建材产品甲醛释放限量平均值不能超过0.3毫克/升。
标准制定被企业绑架?
此前,国标宽松、行业标准过低一直成为外界质疑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主因之一,而最近关于“牛奶新国标世界最低”的言论也再次放大了行业标准制定的问题。据乳业专家王丁棉介绍,2010年调整国家牛奶质量标准时,曾征求地方奶协和专家的意见,但提出的意见95%都没被采纳。他认为,中国奶业标准被个别大企业“绑架”。
“国内行业标准的制定,太依赖企业,虽然企业位于生产第一线有较多的实践能力、经验,但这中间肯定会牵扯到一些利益。而对大企业而言,经常有一种一流企业卖标准的说法,制定对自己有利的标准对他们而言也就意味着更多的商业利益。且如果主管部门都自行降低标准,那企业又怎能主动增加成本,生产出超越标准之上的合格产品呢?”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会打假工作委员会投诉举报办公室主任贾宁认为,国内制定行业标准太多考虑到企业或行业的利益,往往缺乏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缺乏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的声音。
在标准制定宽松背后被认为是为了更多保护一些企业或行业利益,天津科技大学木材科学系客座教授、天津家具协会前副秘书长张赟城亦称,家具行业很多标准制定过低,如木质家具材料含甲醛标准就低于国际标准许多,也是为了考虑到一些生产力落后的中小企业。“如果把标准提高三倍,很多工厂就只好停工了,而大企业即便具备这种能力,但为了节省成本,获取更多的利润当然更欢迎低标准。”他称,“在制定行业标准时,是优先照顾消费者的健康,还是行业的利益,标准制定时通常有企业代表的参与,但并没有消费者参与,当然会更多倾向于低标准。”
而与国外相比,国内行业标准制定更新速度也非常慢。“在国外,也会考虑到行业的情况,有些标准制定之初并不会特别严格,但政府会有一个日程表,两年一变,按照计划将标准一步步提高,而国内的标准制定通常是一个标准一定就十年。”张赟城称。
事实上,低标准造成的结果并不利于行业的发展,而给了更多落后企业生存空间。“短期内是对行业的庇护,但长期来看却是在葬送一个行业,质劣但价低的产品会淘汰质优却价高的产品,使得最终市场上充斥着劣质产品的现象。以乳业标准为例,正是由于我们的低标准,才屡发食品安全事件,消费者对国内乳业不信任,更大的市场被其他国际品牌占据。”贾宁认为。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