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19日 06:48 来源:金融时报
记者 黄丽珠
日前公布的一系列年中经济数据显示,上半年GDP同比增长9.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6%,全国财政收入同比增长31.2%。而2010年GDP同比增长10.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8%,全国财政收入同比增长21.3%。可见,居民收入增速逊于GDP增速,更落后于财政收入增速的状况尚未改善。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在“十二五”规划中已明确提出,居民收入增长不低于GDP增长预期目标。国与民之间顺序的调整,寓意发展成果要向“民富”倾斜。
持续在高位运行的CPI,已使物价敏感人群由低收入者向城市中等收入者蔓延,中国消费市场和内需扩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抑制。监管层如何通过改善民生冲抵通胀,已不仅仅是我国弱势群体、更成为广大百姓的普遍关切。
有学者指出,既然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落后经济增长速度,表明通胀压力下的经济增长并没有真正实现让利于民,所以,未来经济发展中在抑制通胀的前提下,应更加注重居民收入的改善与调节。“十二五”时期,调整经济结构、改变发展方式这个时代命题的破解,关键是建立日益强劲的消费力。
当然,我们在发现问题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半年以来我国政府在国内外经济环境极其复杂的状况下为改善民生中所作出的努力。
从就业情况看,上半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比上年同期增加500多万,二季度外出农民工人数在一季度的基础上继续增加400多万,就业在稳定增加。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也显示,就业率为89.6%,超过国际金融危机前的水平。
从居民收入看,上半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12076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41元,同比增长13.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6%。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3706元,同比增长20.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7%。
住房是民生之本,今年以来政府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近日,财政部还代理地方政府发行了今年首批504亿元地方债券,募集的资金主要用于保障房建设……
特别是收入分配改革。从路径上说改革方向早已清晰。包括增加劳动者收入、加强城市化进程、完善薪酬形成机制、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以及更多地向公共服务和社会领域倾斜,等等。而且为实现藏富于民的目标,减税的呼声一直不断。
最新数据显示,6月份全国财政收入突破1万亿元,同比增长27.6%。上半年累计,全国财政收入56875.82亿元,同比增长31.2%。无论是中央本级还是地方本级收入都出现大幅度增长。而大多数企业,尤其是对就业起着重要支撑作用的民营中小型企业依然生存艰难,企业职工收入也少有提高。
这是否说明我国的税收结构还存在不少问题?至少它没能呈现与国民经济增长同步的水平,而是超前了。相关财税专家为此提出,行之有效的手段是国家应该推出大规模的减税、退税政策,还利于企业,还利于百姓。
我国中小企业承担着整个社会大半的就业任务。在目前体制下,总量政策偏紧后中小企业生存更加艰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提出,改善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是确保这轮宏观调控以及稳定就业、保障民生的关键。现在全国村镇银行、小贷公司3000多家,2010年贷款余额约2500亿元,仅占全国银行贷款的0.5%。为此,他提出应对村镇银行信贷按“存贷比”而不是按资本金进行管理等多项政策建议。
社科院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关于提振就业的观点也很值得关注。他认为,中国经济不可能靠投资解决就业,未来中国实现充分就业要靠产业结构升级和延伸,特别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将现在制造中心的格局进化为运筹中心的格局。如果公共部门能将部分资源让渡给私人部门,使之获得更多的空间,这对就业市场是非常正向的事。随着私人部门产出改善,反过来又能减小政府投资减速的冲击。速度掉一点不要紧,就业面和未来中长期预期变好,大家都满意。
当然,如果把“十二五”作为一段时期来看,当前的数据并不能说明居民收入与GDP增速的目标一定达不成同步。但其反馈出的有些问题还是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
“十二五”规划提出GDP增速预期目标为7%,重点就是要实现经济增长结构的转变。但目前粗放型和铺摊子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在一些地方还普遍存在。导致的直接后果是GDP上去了,但真实财富却增长不多,居民收入增长受到很大限制。
对此,未来阶段,在继续保持经济稳定快速增长的同时,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包括经济增长方式、收入分配方式的转变,包括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则是最重要的任务。
中产阶层是我国社会稳定发展的中坚力量。高涨的CPI已经触痛了我们的“社会稳定器”,更凸显了中国当前抑制通胀工作的艰巨性与复杂性。目前民生的很多领域如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公共服务、公共建设等,依然是市场“失效”的软肋,这些领域应成为政府的“用武之地”。“十二五规划”描绘的民生蓝图需要我们实实在在地落实,让百姓的“幸福指数”高企、让百姓得到真正的实惠才是硬道理。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