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海南 “蕉虑症“显现产业链深层问题

2011年07月19日 20:24 来源:中国经营网

  记者调查发现,投资商与本地农户盲目扩大种植面积,产业链不完善、产销环节严重脱节,才是香蕉 “贱卖”的主要原因。

  中国经营报 记者齐洁 北京海南报道

  持续两个多月的香蕉滞销在一片媒体的喧嚣声中,逐渐将滞销归位与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受年初低温寡照天气影响,原本应在4月上市的海南春季香蕉的采收时间推迟了20天至30天,和夏季香蕉同时上市。二是广东、广西及进口香蕉同期上市,加之其他各类水果大量上市,市场压力明显增大。三是受"乙烯利催熟事件"的误导,消费者消费意愿受到影响。但是记者调查发现,投资商与本地农户盲目扩大种植面积,产业链不完善、产销环节严重脱节,才是香蕉 “贱卖”的主要原因。

  “产业链不完善致蕉农雪上加霜”

  据海南省农业厅统计,今年全岛香蕉收获面积约87.5万亩,香蕉产量约190万吨。截至6月30日,已经出岛销售的量有140万吨,岛内消费约7万吨,还有约43万吨将在未来一个月内上市待售。而6月下旬以来,海南香蕉最大规模上市时,价格仅有0.4~0.6元/公斤。海南省农业厅市场信息处处长张健告诉记者,现在海南每天往外走的香蕉在是8000 ---10000吨,从分析情况来看,量和往年差不多但是价格上不去。

  香蕉是海南的优势产业,具有区位、气候和土地资源等客观优势,但其产业链各环节中仍不成熟导致加重滞销程度。其实,抛开以上所述的气候、撞期、宣传等原因,产品竞争力是决定价格的重要因素。据了解海南香蕉品种中巴西蕉约占总面积的80%左右;还有泰国蕉,8818等其它一些品种,占的比例不足20%。巴西种具有高产稳产、果指硕大、保鲜性能好等优点,自92年引进推广以来,深受生产者和消费的喜欢。但随着国内市场的发展成熟,以及香蕉市场的逐步国际化,巴西种的果型、果指和果梳等特征,就不太适合国内一些较高档的市场、以及在日本市场的要求,无法在国内外香蕉市场卖最高价。这一点可以从北京香蕉零售销售中略窥一斑,同样的海南香蕉与进口香蕉相比平均要低1-2元,这其中最主要的差别就在于品种。可见品种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这是产业链的源头寻找差异化避开竞争劣势的捷径。

  其次海南香蕉从90年代末大力发展,十多年的海南香蕉已经发展到87.5万亩,成为海南主要农作物,显然已经成为当地的一大产业。但在这次香蕉滞销中不难发现,香蕉丰产,缺乏的是基础的人力资源,多年的发展竟然没有建立其一大批围绕香蕉从砍到洗再到包装的专业包装工,昌江县蕉农林小强告诉记者,当地政府帮助当地蕉农紧急从广西调来包装工。同时一条海南本地自己的行销队伍与贸易公司的缺乏,在这次滞销中显示出很大的弊端,当与两广上市叠期时以往主要依赖的广东、福建等经销商会毫无不犹豫的选择具有地源优势和便捷度高的广东市场进入,而对于海南来说习惯于被动依赖岛外经销商的蕉农,一旦失去了等在田间地头的运蕉车就相当于失去香蕉走出去的可能。

  这种情况之下,三亚凤凰镇得香蕉种植商孙令史面对480亩的香蕉无人收购时,只能任其烂在田间。但是却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香蕉烂在地,三亚超市却在卖2元左右的香蕉。孙令史告诉记者,如果将香蕉收获运往市里,首先挑工一天300元,一个20斤的纸箱4元,通常一车会是在四万斤左右,需要人工费8000元,纸箱2000个8000元,如果运往三亚或海口市一天仅能4000-10000斤,还要面对摊位费和烂掉的亏损,以及增加的人力成本,同样不赚钱还继续亏钱所以造成为香蕉烂地头,市里吃不起的窘境。

  面对运不出去的香蕉本可以储藏但是同样,在海南仍缺乏冷库设施与二级深加工企业,从整条香蕉的产业链来看,可以看出从产品品种到香蕉业所需的人力资源,再到香蕉经纪,冷库与深加工的第三方辅助的缺失或不足都致本次香蕉“贱卖”雪上加霜。

  产销脱节如何从根本破解?

  海南省农业厅市场信息处处长张健向记者表示,要破解滞销问题,一方面不断完善市场流通体制建设,减少流通环节成本,另一方面要不断拓展销售渠道,积极开拓中小市场,在加大力度北运的同时还要着力推动出口。另外,海南农产品产业均存在产业链条短、产品加工程度低、附加值不高、受市场波动影响大等突出问题,因此,有关部门应加大对农产品加工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积极培育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升海南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212>>

  记者调查发现,投资商与本地农户盲目扩大种植面积,产业链不完善、产销环节严重脱节,才是香蕉 “贱卖”的主要原因。

  但这些能否快速执行来解决存在的问题还需要一段时间的佐证。

  从民间观察者的角度,对于如何解决海南蔬果的滞销问题,海南岛博学生态村发展理事会创会理事长陈统奎认为,海南香蕉难卖困境的主因是渠道通路未打通,这么多年海南水果缺乏品牌认知。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中间的流通成本过高,其实这并不是一个单一问题,海南的很多水果相继出现这种问题,比如现在的荔枝,西瓜皆比往年低很多,难卖。比如荔枝王往年15元一斤,今年4-5元一斤。海南的水果品牌需要海南政府的带领做好与营销的对接,产品和营销终端要尽量扁平化,政府应该帮助农民搭平台打开岛外市场。

  而作为国际旅游岛的海南是否应该聚焦在旅游与农业发展模式之上,国际旅游岛的定位是集结了多种旅游资源的定位,而其中热带水果也是其品牌之一,但是多年来其并未建立海南热带水果的影响力。在这一点上地处海南远不如台湾,同样的产品台湾产的会高出海南一倍的价格,这是现实存在的问题。

  陈统奎表示海南应该基于国际旅游岛的定位,利用旅游方面的优势,将旅游与农业观光结合起来,将观光客带进村子。

  这一点台湾的桃米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每年带进村庄的超过100万的游客,直接解决了农产品的销路问题,节省了中间的环节。在家门口节省了运输费却比收购价格贵,而对消费者却比超市便宜,这是一个农户与消费者的双赢。

  已经成为海南“农民”的台南县前任副县长林文定就表示,由于他在海南进行咖啡种植,经过两地的对比观察,他认为香蕉本身是耗水农作物,政府应该有整体规划,耗水作物需要打很多井,以后会涉及到地沉下陷的问题,所以像这种耗水的农作物应该整体规划,逐步缩小规模。

  而解决的通路上,林文定给出了两个成熟农业发展的模式,深加工与休闲观光,“香蕉是可以深加工的东西,比如烘焙香蕉干,酿醋,酿酒,做深加工将海南水果做成经济价值比较高,成为海南游客的伴手礼。海南和台湾不一样,一年有一两千万的游客来海南玩,如果我们锁定这些旅游人口当成消费者那比台湾大得多,台湾一年六百万游客而已,如果以旅游这个市场来看海南比台湾强很多”。

  同时林文定向记者透露,香蕉滞销这个问题不只是香蕉会碰到,比如海南冬季蔬菜,现在广西冬季蔬菜政府补贴搞大棚,原来是内地不能海南能,所以海南冬季的市场是有气侯优势的。如果说逐渐这些政府补贴的方式种蔬菜那以后海南蔬菜也会被影响,因为别人比我们交通方便,节省成本,所以海南省政府要去面对,这是一个很严肃也很严重的问题。 当天然优势逐渐减弱的情况下,海南农业要如何发展?众所周知海南现在把握的是国际旅游岛带来的机遇,如何将农业与旅游岛挂钩,发展休闲旅游,应该是海南省政府要快速实践的事情。经过两个多月的香蕉危机,希望海南能够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利用好天然的区域优势与独享的政策优势,使国际旅游岛从旅游地产中跳出来,关切海南的农民的生活困境,切实解决问题才不会导致富岛穷民的尴尬现象。2<<12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