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十一五”江西省区域经济发展亮点纷呈

2011年07月20日 11:05 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十一五”时期,是江西省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设区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齐心协力、顽强拼搏,积极应对国家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成功战胜了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努力克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形成了你追我赶、争先进位的大好局面。

  一、区域经济亮点纷呈

  

  (一)区域经济竞相发展

  “十一五”时期,全省经济增长和经济总量均创新高。从发展速度看,全省经济延续了自2002年以来的两位数快速增长势头,“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13.2%,高出“十五”时期平均增速1.6个百分点。各设区市当中,新余市年均增长率居首位,达15.5%,其次是景德镇市和南昌市,分别为14.7%和14.5%。从经济总量看,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9451亿元,是2005年的2.3倍。南昌、赣州和九江这三个设区市分别为2207.1亿元、1119.5亿元和1032.1亿元,均跻身“千亿GDP俱乐部”,合计达到4358.7亿元,在全省经济总量中将近占据了半壁江山;与2005年比,分别增长了1.2倍、1.2倍和1.4倍。其他设区市经济总量也都实现了翻番。

  (二)产业结构继续优化

  全省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17.9:47.3:34.8调整为2010年的12.8:55.0:32.2,第一产业比重下降5.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7.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2.6个百分点,“二三一”的产业格局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工业日益占主导地位。全省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6.2%,比2005年提高10.3个百分点。2010年,11个设区市二产比重均比2005年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工业主导型的经济格局更加突出。第二产业比重列前三位的是新余市、萍乡市和鹰潭市,分别达到63.9%、63.3%%和63.2%,其中工业比重为57.1%、58.2%和59.8%。各地工业化率大幅度提高。产业结构变化的核心是农业和工业之间“二元结构”的转化,从产业结构的角度观察,当二产比重超过一产且上升幅度大于三产,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0%~60%,一产比重降低到20%以下时,即进入到工业化中期阶段。按照这一标准,全省已有南昌市、景德镇市、萍乡市、九江市、新余市、鹰潭市、宜春市、抚州市、上饶市等9个设区市在产业结构的层面上属于工业化中期阶段,7个设区市工业化率均比2005年提高10以上百分点。

  (三)供给能力不断增强

  农业实现丰产增收。全省各地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持续高涨,农业生产能力不断得到释放。2010年,全省粮食总产量390.94亿斤,其中,居前三位的是宜春市、吉安市和上饶市,分别为75.6亿斤、74.9亿斤和61.0亿斤,与2005年相比,增长15.8%、24.2%和16.4%。在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因地制宜地发展棉花、油料等经济作物,加快畜牧水产养殖业发展步伐。全省棉花产量13.1万吨,油料产量107.6万吨,分别比2005年增长50.6%和41.4%。其中,九江市棉花和油料产量均居全省首位,达到9.6万吨和19.1万吨,是2005年的1.6倍和1.8倍,年均增幅高出全省2个百分点和4.9个百分点。其次是宜春市,棉花产量1.5万吨,油料产量19.0万吨,分别是2005年的1.8倍和1.5倍,年均增幅高出全省3.9个百分点和0.8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业经济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从增速看,2006-2010年,全省规上工业实现增加值年均增长22.2%,其中新余市增长最快,年均增速达33.1%;其次是上饶市,年均增速达32.2%;抚州市居第三位,年均增速达31.5%。在总量上,2010年,全省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4359.2亿元,是2005年的3倍。工业增加值总量列前三位的是南昌市(952.8亿元)、九江市(478.7亿元)、宜春市(439.6亿元),这三个设区市工业增加合计1871.1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42.9%,比2005年提高了2.1个百分点。

  服务业平稳较快增长。“十一五”时期,全省加快推进服务业发展。2010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达3034.4亿元,比2005年增长1.2倍,五年平均增长10.9%。服务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列前三位的是萍乡市、九江市和新余市,这三个设区市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3.5%、13.6%、13.6%,均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个以上的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总额南昌市位列榜首,达834.3亿元,赣州市和九江市分别为410.9亿元和354.3亿元,这三个设区市服务业增加值合计1599.5亿元,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52.7%,比2005年提高了0.7个百分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四)三大需求加速扩张

  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全省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为各地重点领域扩大投资规模创造了有利条件。2010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8775.5亿元,比2005年增长3倍,年均增长30.9%。五年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速度列前三位的是新余市(50.9%)、吉安市(46.0%)、萍乡市(39.6%),分别高出全省20、15.1和8.7个百分点。2010年,投资总量稳居前三位的是南昌市、九江市和上饶市,分别达到1935.6亿元、877.5亿元和805.4 亿元,比2005年增长2.8倍、3.3倍和3.4倍。

  对外贸易迅猛发展。全省进出口总额先后突破50亿美元、100亿美元、200亿美元大关。2010年,海关进出口总额已达214.5亿美元,是2005年的5.3倍,年均增长39.5%。其中,出口达134.2亿美元,是2005年的5.5倍,年均增长40.6%。出口年均增长速度最快的是新余市,达120.1%,比全省平均水平高79.5个百分点,其次是萍乡市(68.8%)、上饶市(64.2%),分别高出全省28.2百分点和23.6个百分点。出口总额列前三位的是南昌市(36.7亿美元)、新余市(20.1亿美元)、上饶市(15.2亿美元),与2005年相比,分别增长1.9倍、50.6倍、10.9倍。

  消费需求持续活跃。“十一五”时期,各地城乡消费需求得到进一步释放。2010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932.9亿元,比2005年增长1.4倍,年均增长18.9%。其中南昌市作为省会城市稳居榜首,年均增长速度达19.8%,比全省高0.9个百分点;其次是景德镇市和上饶市,均为19.5%,比全省高0.6个百分点。2010年,消费总量列前三位的是南昌市(754.7亿元)、赣州市(372.3亿元)、上饶市(330.5亿元),这三个设区市在全省所占比重达50.1%,比2005年提高1.6个百分点。

  (五)运行质量稳步提高

  财政收入以比生产总值更快的速度增长。全省财政总收入由2005年的425.9亿元增加到2010年1226.0亿元,增长了1.9倍,年均增长23.5%,高于“十五”时期平均增速3.6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10.5%提高到2010年的13.0%,提高了2.5个百分点。2010年,11个设区市的财政总收入总量均比2005年实现翻番,列前三位的是南昌市(259.3亿元)、赣州市(128.3亿元)、九江市(116.7亿元),这三个设区市共计504.3亿元,占全省财政总收入的41.1%。在增速上,五年平均增长速度列前三位的是抚州市(37.0%)、鹰潭市(30.7%)、景德镇市(29.2%),分别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3.5个百分点、7.2个百分点和5.7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效益不断改善。“十一五”时期,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在2007年突破200%大关后一路走高。2010年,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75.1%,比2005年提高128.7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增长3.9倍;实现利润增长6.6倍。各设区市工业经济效益总体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2010年,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列前三位的是萍乡市(414.4%)、吉安市(346.1%)、新余市(324.4%),这三个设区市分别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39.3个百分点、71.0个百分点和49.3个百分点。实现利润列前三位的是南昌市(126.2亿元)、萍乡市(113.8亿元)、宜春市(100.5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2.7倍、12.9倍和11.7倍。

  二、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一)开放型经济增长极作用显著

  “十一五”时期,全省各地深入实施大开放主战略,实际利用内资、外资快速增长,开放型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010年,全省开放型经济增加值3380亿元,占生产总值的35.8%,比2005年提高5.7个百分点。开放型经济不仅为整体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同时还带来了现代理念、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经验,为盘活存量、挖掘潜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开放型经济起步早、发展好的地方,经济发展速度就快、质量就高。例如,南昌市的招商引资工作起步较早,大批企业落地生根,成为推动经济加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2006-2010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58.0亿美元,海关出口123.5亿美元,均居全省第一位,外贸依存度为16.8%;累计实现生产总值8279.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总额519.8亿元,分别占全省的23.9%和20.4%,综合实力稳居全省首位。

  (二)工业园区增长极作用显著

  “十一五”是全省工业产业集聚度空前提高的时期,工业园区作为工业化、城市化和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园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工业企业加快向工业园区集聚,进一步提高了产业集群效益。2006-2010年,全省工业园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264.7亿元,比“十五”时期增长22.3%,园区开发面积扩大了214.5平方公里,增长73.8%。其中,2010年工业园区完成基础设施投入321.1亿元,比上年增长38.6%;实际开发面积增加97.2平方公里,达到505.2平方公里。园区基础设施的大量投入,为园区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壮大了工业经济实力。2010年,各设区市工业园区主营业收入均比2005年增长2倍以上,增长5倍以上的有9个设区市,增长10倍以上的有新余、鹰潭、抚州等3个设区市;利税总额均比2005年增长1倍以上,增长10倍以上的有新余、景德镇等2个设区市,增长5倍以上的有8个设区市。一批具备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基地建成。鹰潭工业园区已形成了包括铜线、铜杆、铜管、铜带等系列产品铜精加工产业基地;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初步形成了省级钨和稀土产业基地;新余经济技术开发区基本形成以赛维LDK为龙头的光伏产业基地;宜春市建立了全国第一个锂电新能源产业园基地,等等。这些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成为各地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工业发展的重要平台,成为推动全省经济加速发展的强劲增长极。

  (三)非公有制经济增长极作用显著

  “十一五”时期,各级政府采取多项政策和措施,鼓励扩大民间投资,努力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公平竞争、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随着投资环境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已成为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力量。2006-2010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累计投资18069.4亿元,民间投资累计16814.9亿元,非公有制经济投资和民间投资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78.3%和76.1%。2010年,非公有制经济投资完成6364.2亿元,是2005年5.4倍,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2.5%,比2005年提高17.6个百分点。以民间投资为主体的非公有制经济投资的迅速增长,既为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也为区域经济加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2010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5152亿元,占生产总值的54.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4.3%。

  (四)大型企业增长极作用显著

  在机制趋活、市场需求趋旺的双重作用下,一批大型企业的生产和效益大幅增长,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2010年,江铜集团主营业务收入达868亿元,实现利税78.2亿元,分别占鹰潭市主营业务收入的59.6%和利税的76.6%。新钢公司主营业务收入达374.4亿元,实现利税10.8亿元;赛维LDK公司主营业务收入达219.7亿元,实现利税30.3亿元,这两大企业主营业收入合计占新余市的48.3%,实现利税合计占新余市的34.8%。萍钢公司主营业务收入达319.2亿元,占萍乡市的15.1%。江铃、中烟、方大特钢、晶科能源和江中五家大型企业实现的利税总额占南昌市规模以上工业的51%。随着一批巨型企业的做大做强,有力地促进了江西经济加快崛起。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