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21日 07:20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7月21日讯 (记者 刘延佶)随着资深玩具企业“素艺”和纺织企业“定佳”的突然倒闭,东莞企业界一股“制造业寒流”将再次侵袭的担忧弥漫着整个制造业。“关停潮是否会来临”、“制造业何去何从”、“民营企业如何度过困境”等问题一时间成为网友热议的焦点,同时也引起了社会舆论的高度重视,专家、时评家纷纷撰文表达观点。著名财经评员易鹏就网友关注焦点对本网记者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焦点一:关停潮将至?
网友议论声音一片悲观,“关停潮是否会来临”、“制造业何去何从”、“民营企业如何度过困境”等等言论不绝于耳。
中经网友“老蜜蜂”:中小企业倒闭是正常的。企业倒闭只是表面,未来还会引发一连串的后果。
中经网友“新青年”:现在倒闭只是开始,死一半都是正常的。
网友“深海鱼”:由于通胀、成本上升、资金等等因素存在,这一轮制造业的寒冬肯定会持续很久,虽然说关停潮有点言过,但会有一批企业倒闭是必然的。
针对上述看法,易鹏认为,说制造业关停潮将至的说法并不正确。他说:“首先,一两家企业的倒闭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一些缺少创新、技术附加值低的企业倒闭是正常现象;其次,我们要注意到,珠三角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一些如富士康等的工厂纷纷搬离珠三角,这是其特殊地域环境和经济环境决定的。”
易鹏认为,从珠三角企业特殊构成及盈利模式来看,一些缺乏科技含量,特别是以出口为主的部分广东企业,没有国际竞争力,倒闭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这些企业的倒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件好事。”易鹏说。
焦点二:制约发展的原因何在?
不可否认,目前一些地方的民营中小企业确实面临困境,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何在?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在其发布于中经博客的一篇文章中谈到了中小企业资金链的问题,文中称:中小企业融资难,我的切身感觉跟当前背景下中小企业盈利能力削弱有关。现在沿海中小企业面临的困难是什么呢,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涨价,电荒,再加上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企业盈利空间大大削弱。盈利空间被削弱,意味着银行给企业放贷款的时候风险性增大了。
网友郭文婧在一篇评论文章中提出,我国制造企业倒闭背后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国货的信任度在下降。虽然没有具体的数据来做支撑,但国货的商标名越来越“洋味十足”就是一个侧影。她还举例说,现在奶粉超过7成国人首选洋品牌,数码产品首选日本的,牙膏摆在超市最显眼位置的是“高露洁”、“洁诺”、“佳洁士”……
网友“深莞惠一体化”介绍了他了解的情况:“据我所知,倒闭的企业有三种:一是没有订单;二是有订单没人做;三是有订单有人,成本下不来,不愿做。现在很多老板觉得做实业成本高,人难招难管,费力不讨好,不如去买房买铺收租。”他还不无担忧的说:“一个国家,没有多少人愿意做实业,那就是心态浮躁、急功近利的表现,是很危险的。”
易鹏对于上述专家和网友的分析表示认同,他说:“造成目前困境局面的原因,网上已经有非常多的分析文章及评论,说的都很具体。我认为,在众多的因素当中最重要的有三点:一、金融体制不活跃导致融资越来越难;二、国企、央企及中小企业间政策不均衡,导致中小企业总会遇到政策上的天花板;三、目前的房地产等泡沫经济领域的存在导致制造业投资回报率不高,积极性不够。”
焦点三:如何才能突破瓶颈?
面对如此困境,虽说不需耸人听闻,但是居安思危的意识还是必须有的。很多网友纷纷出谋划策,为制造业特别是其中的中小企业走出困境支招。
网友“洪明”:如果国家不调整政策,相继倒闭的企业会很多,现有的中小企业承受不了高物价、高工资、高税收的压力,关门是必然。相继而来的就是高失业了,所以我觉得还是要从政策上入手。
网友“wyl1234567”:靠廉价劳动力生存的企业太多,部分关闭对中国的经济未必是坏事,就像台湾一样,不能老是cost down(编者注:意为降低成本),而要思考如何实现痛苦转型,尤其是沿海企业,更应该带头去做,而不是把厂开到非洲去。
网友“南方”:有很多中小企业目前还没有脱离小作坊的传统模式,从规模、科技能力及人员素质等等方面都没有竟争力可言,所以设立专门机构管理和扶持中小企业,吸引专业人才帮助中小企业发展就显得很重要了。
对于中小制造业企业如何突破发展瓶颈的问题,易鹏认为,这是一个系统的、从上到下的工程,需要从各方面都予以重视。他说:“有三点是最重要的。一、金融体制灵活性的问题,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并扶植小的信贷机构,不要过份担心风险;二、扶持大量小型科研企业,提高企业本身搞风险能力,提高企业科技含量;三、要正确看待目前出现的问题,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一些企业本身的存活问题是正常的经济活动。”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