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22日 10:31 来源:《中国慈善家》
社会的变革和问题的解决,绝不可能通过透支传统意义上的善心来实现。构建更智慧、更可持续的社会服务机构,通过自身能力建设,进行自我造血,让商业手段与慈善目标完美结合
文 | 吴金豪
对中国慈善业而言,这是环境最坏的时刻,也是发展最好的时机。
在不完善的慈善体制之下,近年来,民众爱心与慈善热情屡被挫伤;与此同时,人们对现代慈善的认知也随之日益深刻。显然,仅靠年复一年的运动式逼捐,难以持续支撑中国慈善业发展。能够纠正慈善机制之失、弥补公共服务之缺的,正是透明而专业的公益组织。
于此背景之下,民众捐款将愈加理性化,公益组织募款亦渐趋“市场化”。而近年来由富人出资设立的非公募基金会,其模式也越发偏向于资助型。对于那些以推动社会变迁为使命、灵活而有创意的社会创业者(Social Entrepreneur)来说,这些无疑都是利好。
一个完整的现代慈善产业链,涵盖捐款人、基金会、服务型组织、受助者等众多环节。公益领域有着庞大的社会需求,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权威数据显示,中国非营利组织在服务业中的就业比重仅为0.34%,而世界平均水平高达10%。不难想见,社会创业在今日之中国,有着何等巨大的发展空间。
市场失灵、政府失效、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社会问题的激增。就解决方案而言,社会创业无疑是个不错的主意。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创新模式,社会创业之要义,在于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最大的社会效益,是现代慈善产业链良性运转的重要一环。
社会创业潮起于三十年前的欧美,如今这股热浪亦涌入中国。2009年以来,越来越多的精英白领投身于此,成为社会创业者。为解决某个社会问题,有的选择了创建一个非营利性组织,也有的办起了一家社会企业。
尽管方兴未艾、潜力巨大,社会创业的中国之旅,却并不那么顺利。在这些来自民间的自发性社会组织中,还有相当一部分要么缺少运作资金,要么缺乏必要的经营管理能力,机构发展受此掣肘,甚至自身生存堪忧,更遑论发挥多大的社会效益。
社会的变革和问题的解决,绝不可能通过透支传统意义上的善心来实现,而须找到更专业、更具企业家精神的创业者,构建更智慧、更可持续的社会服务机构,通过自身能力建设,进行自我造血,让商业手段与慈善目标完美结合。
所幸的是,国内不乏熟知现代慈善理念的企业和基金会已深谙于此,他们采取公益创投的模式,助力民间社会组织发展,推动社会创新(详见本期“特别策划”《当慈善邂逅创投》)。传统慈善更倾向于无私捐赠,未将慈善运营效率放在第一位;公益创投模式,则可望带来专业管理技能、各种急需的咨询服务和高度透明性,使慈善的效率与效果并举,从而对慈善价值最大化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近几年来,企业家参与慈善似已成风,以基金会为内核的现代慈善模式渐次取代传统散财模式。企业家做慈善,除了给公益界提供资金支持,还可发挥自身优势,将身上的企业家精神,及其商业资源和商业智慧——诸如战略规划、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技术、品牌推广和财务规范等方面的经验,向社会组织输出,以此改善整个慈善产业链的生态。
参与公益创投,不失为企业家做慈善的一种好方式。在社会创业日益走向黄金时代的今天,发扬创新精神,促进慈善产业链完善,推动中国社会健康发展,足可彰显企业家参与慈善的独特价值。
分享到: |